好看集
【阿濃專欄】「故事王國」紀念封
檢拾舊物,重見「故事王國」紀念封,是1993年12月,香港兒童文藝協會舉辦的一個大型活動,距今30年了,是香港創舉,至今亦無再辦。香港郵政署特許該會發行一種紀念封。
【阿濃專欄】他們的名片(下)
岳華(以演《大醉俠》成名,曾演出多部電視劇,又任職電台國語節目總監,曾在《星島日報》寫專欄:熱心的慈濟義工)
【阿濃專欄】他們的名片(上)
我沒有收集名片的癖好,收到名片就隨便丟在盒子裡,漸漸放滿了幾個盒子。這幾天執拾舊物,發現其中許多人已經不在,但睹物思人,他們的音容笑貌仍在眼前。試把他們列出,簡介他們身份,大家都認識的就不介紹。
【阿濃專欄】最早的國際學校
他說學校的創立是由於1908年美國老羅斯福總統決定退還庚子賠款半數指定用於教育用途。所以這學校的學制特殊,是一間留美預備學校。每年招考學生的名額,按照各省分擔的庚子賠款比例分配。
【阿濃專欄】自知之明
人有自知之明,就不會對自己估計過高,做力有不逮的事,出乖露醜;就不會因別人對自己不夠重視而惱怒;就不會見別人獲得成功而妒忌;就不會老是找機會吹噓自己。
【阿濃專欄】我沒有失眠
她們失眠的歷史以十年計,所有醫治失眠的方法都試過,最後剩下服藥,長年累月吃下去,形成心理的依賴,但也不一定有效。
【阿濃專欄】跟貓比耐性
我跟愛貓趣趣不是同房睡,每個晚上我們都依依惜別。我對她說晚安了,她不動。我說:「寶寶明天見!」她用不捨的樣子看著我。我上床了,她才回自己的房間去。
【阿濃專欄】童畫童詩
多年來為梁小燕兒童畫室的小朋友作品配詩,在她的指導下,孩子的作品美麗、豐富、充滿童真和奇妙的想像,更有意想不到的構圖,內容完全不受庸俗的商業繪畫污染。
【阿濃專欄】插圖師的創作
與我合作最多的插圖師是棗田,她風格獨特,趣味濃郁,最難得的是既配合文字,又有文外之趣。使讀者不止瞄一眼,還會細看一番。
【阿濃專欄】詠物童詩
曾經寫過12篇詠物童詩,由現代教育研究社出了一本《我是》現代兒童詩集,是非賣品,隨課本贈送給學校,因此書店買不到,圖書館也沒有收藏。如今書已絕版,實在可惜。
【阿濃專欄】《我的爺爺》
過了兩天是「家庭日」,全家聚餐後,她的父親即我的兒子拿出了她的功課,原來是一首英文詩,題目是MyGrandpa。她寫時還在讀小學的妹妹也給了意見。
【阿濃專欄】反對填鴨,不妨填牛
多年前在香港文學節上,與香港教育學院高級講師王良和先生同台,講《語文訓練與文學教育》。在聽眾發問階段,有人提出要不要死背的問題。王良和認為背誦有益,尤其在記憶力強的少年時代。但無須死背,而是把好的文字多番朗讀,自然會留下記憶。他說他不主張「填鴨」,但不反對「填牛」,因為牛被填飽之後會得反芻。
【阿濃專欄】塗鴉
塗鴉會造成「破窗效應」,一幅被塗的牆會引來更多的追隨者。除塗鴉外更會打破窗玻璃,拆毀鐵閘和外牆,製造一個法外之地。
【阿濃專欄】木雕:睡夢中的女孩
首先吸引我的是材料的巧妙運用,起初應是一塊長方形木頭,三面雕空,主角屈膝而坐,雙臂擱於膝上,兩手交叉環抱,頭擱其上,結構臻於完美。
【阿濃專欄】詩人小柬
檢拾舊物,見先父與藍戒三先生唱和甚頻,藍先生多篇詩柬均小心存檔。拜讀之下,深感這樣的國學水平,現時已不易見,乃選其一,給大家欣賞。
【阿濃專欄】阿濃和阿龍
很多人把「阿濃」叫成「阿龍」,是因為發音錯誤。也因此以訛傳訛,有人把我的名字寫成「阿龍」,當然他不是我的讀者,甚至從不看書。
【阿濃專欄】電話與我
電話響,出於慣性,我總是趕著接聽。屋子大,半走半跑,孩子們說:「急甚麼?有要緊事,他們總會再打來。」多年習慣改不掉,他們為我裝了三個無線分機,不論身在何處都不難接聽,還可帶著電話隨屋走。
【阿濃專欄】也是英華
一齣紀錄片由眾口讚揚到群相擲石,也不過在朝夕之間。自決定暫時停映後,報上多了比較冷靜客觀的評說,無須我多言。但覺得這件事是極好的一課,值得許多人(包括我)從中學習。
【阿濃專欄】只恨識得少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一位比我年輕得多又喜歡寫稿的女士,至今不會中文輸入法,仍然手寫在原稿紙上,傳真往編輯部,我的確勝她很多。但是基本操作之外,我不懂的實在太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