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集
【阿浓专栏】他们的名片(上)
我没有收集名片的癖好,收到名片就随便丢在盒子里,渐渐放满了几个盒子。这几天执拾旧物,发现其中许多人已经不在,但睹物思人,他们的音容笑貌仍在眼前。试把他们列出,简介他们身份,大家都认识的就不介绍。
【阿浓专栏】最早的国际学校
他说学校的创立是由于1908年美国老罗斯福总统决定退还庚子赔款半数指定用于教育用途。所以这学校的学制特殊,是一间留美预备学校。每年招考学生的名额,按照各省分担的庚子赔款比例分配。
【阿浓专栏】自知之明
人有自知之明,就不会对自己估计过高,做力有不逮的事,出乖露丑;就不会因别人对自己不够重视而恼怒;就不会见别人获得成功而妒忌;就不会老是找机会吹嘘自己。
【阿浓专栏】我没有失眠
她们失眠的历史以十年计,所有医治失眠的方法都试过,最后剩下服药,长年累月吃下去,形成心理的依赖,但也不一定有效。
【阿浓专栏】跟猫比耐性
我跟爱猫趣趣不是同房睡,每个晚上我们都依依惜别。我对她说晚安了,她不动。我说:“宝宝明天见!”她用不舍的样子看着我。我上床了,她才回自己的房间去。
【阿浓专栏】童画童诗
多年来为梁小燕儿童画室的小朋友作品配诗,在她的指导下,孩子的作品美丽、丰富、充满童真和奇妙的想像,更有意想不到的构图,内容完全不受庸俗的商业绘画污染。
【阿浓专栏】插图师的创作
与我合作最多的插图师是枣田,她风格独特,趣味浓郁,最难得的是既配合文字,又有文外之趣。使读者不止瞄一眼,还会细看一番。
【阿浓专栏】咏物童诗
曾经写过12篇咏物童诗,由现代教育研究社出了一本《我是》现代儿童诗集,是非卖品,随课本赠送给学校,因此书店买不到,图书馆也没有收藏。如今书已绝版,实在可惜。
【阿浓专栏】《我的爷爷》
过了两天是“家庭日”,全家聚餐后,她的父亲即我的儿子拿出了她的功课,原来是一首英文诗,题目是MyGrandpa。她写时还在读小学的妹妹也给了意见。
【阿浓专栏】反对填鸭,不妨填牛
多年前在香港文学节上,与香港教育学院高级讲师王良和先生同台,讲《语文训练与文学教育》。在听众发问阶段,有人提出要不要死背的问题。王良和认为背诵有益,尤其在记忆力强的少年时代。但无须死背,而是把好的文字多番朗读,自然会留下记忆。他说他不主张“填鸭”,但不反对“填牛”,因为牛被填饱之后会得反刍。
【阿浓专栏】涂鸦
涂鸦会造成“破窗效应”,一幅被涂的墙会引来更多的追随者。除涂鸦外更会打破窗玻璃,拆毁铁闸和外墙,制造一个法外之地。
【阿浓专栏】木雕:睡梦中的女孩
首先吸引我的是材料的巧妙运用,起初应是一块长方形木头,三面雕空,主角屈膝而坐,双臂搁于膝上,两手交叉环抱,头搁其上,结构臻于完美。
【阿浓专栏】诗人小柬
检拾旧物,见先父与蓝戒三先生唱和甚频,蓝先生多篇诗柬均小心存盘。拜读之下,深感这样的国学水平,现时已不易见,乃选其一,给大家欣赏。
【阿浓专栏】阿浓和阿龙
很多人把“阿浓”叫成“阿龙”,是因为发音错误。也因此以讹传讹,有人把我的名字写成“阿龙”,当然他不是我的读者,甚至从不看书。
【阿浓专栏】电话与我
电话响,出于惯性,我总是赶着接听。屋子大,半走半跑,孩子们说:“急什么?有要紧事,他们总会再打来。”多年习惯改不掉,他们为我装了三个无线分机,不论身在何处都不难接听,还可带着电话随屋走。
【阿浓专栏】也是英华
一出纪录片由众口赞扬到群相掷石,也不过在朝夕之间。自决定暂时停映后,报上多了比较冷静客观的评说,无须我多言。但觉得这件事是极好的一课,值得许多人(包括我)从中学习。
【阿浓专栏】只恨识得少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一位比我年轻得多又喜欢写稿的女士,至今不会中文输入法,仍然手写在原稿纸上,传真往编辑部,我的确胜她很多。但是基本操作之外,我不懂的实在太多。
【阿浓专栏】风平浪静的日子
新闻报道著土耳其和叙利亚地震的惨况,乌克兰战争中百姓在恐惧中过日子,而我的周遭却一片平静,樱花已悄悄准备着万千蓓蕾,等候迎著春风开放。
【阿浓专栏】曾经热闹的副刊
偶然在抽屉里翻出两份温哥华出版的中文旧报,一份是2007年6月27日,一份是同年7月25日,是15年前的报纸。打开来看,发现当年的副刊十分热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