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欄

【港青在加國481】發展夜經濟

【專欄】看到香港政府最近大力推廣夜經濟,要搞旺夜市催谷消費,引起我對加拿大夜經濟的好奇。我問了幾個移民了幾十年的華僑,他們都說自從過來後,甚少再有夜生活。

【阿濃專欄】愛過留痕─初戀

這一天我做了他的客人,他用鐵觀音和龍鬚糖招待我。我看到茶几是整段樹幹做的,几面已經磨平拋光,上了透明的漆,看到一層又一層心形同心圓的年輪。

【曾智華專欄】快啲、快啲、快啲睇

傳媒人天性,遇上大眾關注又或有興趣的消息,必有強烈衝動盡快廣傳開去,無論是正面的、負面的、八卦的、正經的、嚴肅的、娛樂的⋯⋯(因太急傳,故此會不時傳錯,尤其手機時代開始後)。

【康子專欄】最難回望是「前因」

連佛祖都咁話。看《地藏經》十二卷:「汝(觀世音菩薩)於娑婆世界,有大因緣……」能以各種形相(天/龍/男/女/神/鬼等),感召六道眾生。

【高慧然專欄】學習獨處

我的越南鄰居搬走了,我們終究未能恢復昔日情誼,我深感失落,更多的是不安和自責。我一個人、一雙手,又沒有合適的工具,確實沒有能力幫鄰居搬屋,但我也許應該嘗試了解她,至少要找到原因,為甚麼她對我有某種倚賴。

【黃庭桄專欄】蝶影淚痕

不是每首情歌,都能夠一唱到尾;有些人未等到曲終,便已緣散,漸行漸遠。同樣地,誰可保證,每一個愛情故事,都一定會擁有幸福和快樂的結局。

【我家移加139】感恩遇上你

【專欄】初到加拿大,我很幸運地很快找到工作,在工作的過程中認識了一位已退休的男士,初初是因為他說到過香港旅遊,講出旺角彌敦道、香港仔等地方,然後慢慢地打開話題。那時天真的我,沒有一個加拿大朋友,膽粗粗主動問他電話號碼說交個朋友,最後我們便交換了電話。

【港青在加國480】考車失敗後遺症

【專欄】老實說,距離考車失敗的日子快過了一個月,雖然我的心情有所好轉,但情緒仍然有點低落,總之是在我人生中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特別長期受室友們冷嘲熱諷,更令我難以釋懷。而且我的學車師傅又跟我說要9月中才可能安排第二次考試給我,令我愈發緊張,感覺自己的駕駛技術好像一點點流失。

【阿濃專欄】嫲嫲不識英文

小波和小雯的中文在退步中,因為他們生活在英語國家。他們的老師和同學講的都是英文,漸漸把幼兒時期講的中文忘記了大半。

【港青在加國479】增添新成員

【專欄】回到卡加利後,室友帶著鼻哥來到機場接我。上到車後將鼻哥從牠的「大屋」拿出來後,發現牠又重了很多,也「巨」了很多——注意,是「巨」不是「肥」——身軀長了、臉餅大了、肉球也大了不少,總而言之就是從一隻小貓進化了成為一隻巨貓。回到家後翌日我把牠放在磅上,磅一磅重,皆因我抱著她五分鐘手便開始酸軟。

【康子專欄】「弟弟」故事的尾巴

像很久之前,本欄天地初開,筆者曾經說過一個家庭故事:十多歲時,以占卜為業的先父,忽然對子女擲下三句預言。

【高慧然專欄】朋友的東京印象

朋友K在加拿大出生、長大、工作、生活,她人生中絕大多數時間都呆在卡加利。喜歡北美洲的湖光山色,熱愛運動的她擅長滑雪、溜冰、攀山、越野。假期旅遊通常就是去不同國家的山上露營。

【陳雋騫專欄】乖與怪

「你兩個女真係乖!」這個暑假最常聽到的一句。但其實我也不知如何反應才對,欣然接受地說多謝?還是謙虛地說是假象云云?

【黃庭桄專欄】鬼死咁痛

我不知道,燒衣這個中國傳統習俗,有沒有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畢竟難敵時代巨輪,年輕一輩能傳承下去,又有幾多人?

【曾智華專欄】公屋妹向上流

羅淑佩升任房屋局常秘兼任房屋署署長,接受《頭條日報》訪問,即變成頭條新聞,讀之相當有趣,因佢冇乜「老官僚味」!

【我家移加138】加拿大生產日記(九)未竟之路

【專欄】女兒的黃疸一直未退,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多餵奶,讓她可以多吸收,繼而能多排泄,藉此改善黃疸的情況。幸好寶寶除了黃疸,暫時並沒有任何其他狀況。

【港青在加國478】藍莓拿鐵

【專欄】隨著咖啡文化的流行,市面上一向不缺五花八門的咖啡款式。但是我不常嘗試新的款式,因為精品咖啡的款式已經夠多,而且不同口味的糖漿會蓋過咖啡豆的風味,所以我一直只鍾情於濃縮咖啡(espresso)、意式泡沫咖啡(cappuccino)和告爾多咖啡(cortado),每次走進咖啡店也只會點這三款。

【黎太食譜】特製無花生沙嗲牛肉 神還原茶餐廳經典早餐

【黎太食譜】現今很多人都對花生過敏,所以不可以品嚐用一般沙嗲醬做出的餸菜,特別一碗大家熟悉的港式沙嗲牛肉米粉/公仔麵,就可能從未食過。今期我同大家分享一個「沙嗲牛肉」免花生的食譜,像真度有九成,希望可以滿足到大家的欲望。今次我所做的沙嗲醬,主要以「烤黃豆醬」代替花生醬,如果大家試過,就知它同花生醬相比,口感味道都無大分別。

【陳雋騫專欄】她們不會彈琴

接近學校暑假尾段,很多家庭抓緊時間來一個短程遊埠、各家庭落力作最後衝刺的相約聚會。至於我有點特殊,就是抓緊放假尾段,與兩個女兒多做幾個親子訪問,因為開學後便很難再找她們參與,又會變成我棟篤講。難得找得她們參與,訪問傳媒便不只是文字訪問,或拍幾張照片,因為這些只需要打一個電話、我交出幾張照片便行。因此這段時間的訪問,都是以拍攝短片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