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珮泓專欄】地鐵的藝術空間

【港人移加 539 / 葉珮泓專欄 】港鐵、康文署合作,於2025年3月起於港鐵上環、金鐘、會展和灣仔四個車站,展示藝術家徐冰為「徐冰在香港:英文方塊字書法」創作的新書法作品。引起巿民議論紛紛,有些人表示看不懂欠美感,尤其看到徐冰在佳士得作品拍賣成交紀錄,他的方塊字墨寶動轍數十萬甚至上百萬港元不等,更令不少人驚呼「藝術既嘢我識條鐵」。縱然有人視藝術拍賣為炒作「而已」,但如樓巿股巿一樣,辜勿論最終價格如何,這些拍賣成交紀錄是活生生的證明有人以真金白銀買入認可其「身價」,認可其藝術價值。因此,另一派別往往以此作論據,抨擊大眾欠缺藝術修養,不了解其作品的深度。
以我個人拙見,這次企劃已獲得空前成功,引起大家關注,更作出許多深入討論藝術這回事,尤其藝術往往不需要統一的意見,放在平日的話,普通人可能會讀過徐冰的事蹟,但又怎會有機會、有空間和這麼多認識或不認識的人討論藝術呢?更何況,在我看來,其實雙方的意見都是正確,只是討論的框架不同——前者以傳統書法美學、藝術美學去討論美感,是比較直覺性的意見;後者意見反映「當代藝術(Contemporary Art)」對開創性的包容和作品背後哲學思想的追求。當然,在公共空間藝術或公共資源的使用是否應貼合大眾審美,即「想大家覺得靚,獲更多人認可並享受」、或是「推廣藝術、引導大眾走進藝術世界」,則視乎企劃目的,而有所取捨,相關討論又是後話。
在多倫多,坦白說連TTC日常運作資源都欠奉的情況下,作為乘客的需求只是希望座椅不要被無家者的行裝弄污或有水漬而已,始終沒有人希望一坐下便是一屁股水。在我來多倫多那年,更詫異於站內和車廂竟然只有寥寥可數廣告,令我不禁慨嘆自己的思考邏輯太商業化。但缺少廣告,不代表多了些空間裝飾,反而近這一年來,月台上多了些電子廣告板,多了些電影海報,才覺得站內繽紛起來。
可是多倫多TTC卻做到了港鐵多年來想做,但一直未能成事(或不願成事)的事——在站內設藝術表演空間。雖然有些明擺着播音樂,再拿着樂器做做樣子,但也有不少表演頗有看頭,路過時總使人心情愉悅起來,可算是賞心悅目。除了較常見的結他外,單簧管、低音大提琴,甚至中式笛子,都有見過,大多選曲都不錯,符合普羅大眾的音樂取向。雖然不像香港花了巨資引用蜚聲國際的藝術作品,卻是一個貼地、融入生活的藝術體驗,也給普通人分享自己作品的機會。
說到底,公共藝術空間似乎真講求因地制宜、因時制宜。
文:葉珮泓
作者:葉珮泓,90後人類帶着4歲貓女移民多倫多,學了主子望街發呆的習性,通勤路上透過車窗望世界。
>>>星島網WhatsApp爆料熱線(416)6775679,爆料一經錄用,薄酬致意。
>>>立即瀏覽【移民百答】欄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華僑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買、交通、報稅、銀行、福利、生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