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題:囤積症三之一】從根本認識囤積症 專家拆解兩大疑似個案

【特約記者陳龍超報道】囤積物品是個很普遍的現象,特別當你住在城市屋或獨立屋,地方大就有條件「任性」地去放置物品。部分生活用品越大量購入,價格則越便宜,因此住屋往往也成為一個貯物庫。然而,當雜物越積越多,未有作空間改造,朋友到訪,則容易被笑謔為囤積症(Hoarding Disorder)的疑似患者,不過出現囤積行為(Hoarding Behavior)就等於患上囤積症?囤積症患者又有何特徵以供識別?一旦被診斷為患者,又可從甚麼社會渠道得到幫助呢?以上疑問,記者請來本地註冊心理學家和輔導員,以不同疑似案例,為讀者逐一解說。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囤積症歸類於強迫症及相關症狀(Obsessive-Compulsive and Related Disorder)的一種,患者大多在 50 歲或以上,對丟棄或跟物品(不論其價值)分離,感到持續性困難,引致主觀感到困擾,影響日常生活。其他影響還包括雜物囤積住屋,令房屋設施無法正常使用,構成火災、蟲害及因積存物倒塌發生的危險。

囤積症不等於強迫症
卑詩省註冊心理學家 Dr. DebbieLeung 表示,只有約 20% 囤積症患者同時出現強迫症的症狀,她認為不宜直接把囤積症等同為強迫症;約 75% 患者會出現情緒障礙症(Mood Disorder)或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目前,認知行為治療(CBT)屬有效的臨床治療方式。

卑詩省註冊臨床心理輔導員黃承斌表示,並非家裏堆積了很多東西或出現混亂等囤積行為,就必然患有囤積症。識別患者其中一個特徵,就是當移除囤積症患者物品時,對象會否出現相當大程度的情緒波動,而囤積物品往往是價值不高的東西,如報紙、周刊或膠袋,積存物的數量往往會多至家人或自己無法處理,連進出住所都有困難。

註冊心理學家Debbie Leung強調,民眾需要更多心理教育(特別是華人長者),讓他們或家人對心理疾病有更多認識和了解如何尋求幫助。

專家拆解 兩大疑似個案

個案一:華裔男士(化名老陳)
年齡:年約 80 歲,獨居,住在華埠 300 平方呎的長者屋約 10 年。
外表:打扮整潔,能跟人有說有笑,頗為精靈。對於舊事舊物記憶時序有混亂情況。
興趣或行為:愛好攝影,喜外出,故留在家中時間不多。
家居狀況:全屋堆滿了雜物,用膠盒或膠袋載滿,從地上堆至成人高度,只留下一條非常細小的通道出入住所。
鄰里關係:與鄰居少接觸,平時不歡迎任何人入屋,就算應門也只開放一條小小縫隙,旁人無法看見屋內全貌。
情緒反應:當被要求丟掉雜物,沒有出現情緒反應,並主動要求把全新物件捐贈有需要人士。
雜物種類:文件、影碟、新衣服和全新的家居用品,包括鎖頭、裝飾擺設(紀念幣)、清潔用品。出現重複購買行為,如中成藥(某相同牌子藥膏 20 盒),鬚刨(買了 7 個),均放在家中不同位置,聲稱全新用品是買給不同住的子女。
飲食習慣 :大多出外用膳,極少在家裏煮食。

佳頤中心職員把膠袋逐個拆開,再問老陳物品是否需要保留。(受訪者提供)

這是第二次替老陳執拾,雜物仍然堆滿家中一大半位置。(受訪者提供)

個案二:華裔女士(化名黎太)
年齡:年約 80 歲,獨居,住在華埠 350 平方呎的長者屋約 5 年。
外表:打扮尚算整潔,出入需靠步行架,能跟旁人正常溝通,
興趣或行為:經常外出,會到不同地方,如食物銀行或慈善團體領取免費食物。
家居狀況:家中雖有雜物,擺放相對比較整齊,客廳能夠自由出入。廚房是囤積的重災區,過期及發霉食物塞滿了雪櫃、冰格,並發出惡臭;麵包和餅乾(部分包裝內已有蟑螂)則放在雪櫃旁地上;生果,乳酪、罐頭等放在洗手盤上,家裏有鼠患。
鄰里關係:跟鄰居少接觸;她平時不歡迎任何人入屋,就算應門也只開放一條小小縫隙,旁人無法看見屋內全貌。
情緒反應:當被要求丟掉過期食品,黎太表示心痛,並哀求把食物保留,表現激動。
雜物種類:不同種類的食物和飲料,如水果、罐頭、零食及飯盒內的剩餘食物,數十瓶樽裝水放在大廳桌面位置。
飲食習慣:大多出外用膳,極少在家裏煮食。

佳頤同事查看罐頭是否過期,確保食物不會浪費,讓黎太可以較為安心,同時,還安排另一同事安撫黎太情緒。(受訪者提供)

食物已經嚴重發霉,黎太仍不願丟棄,這或許與她早年饑荒經驗有關,造成心理障礙。(受訪者提供)

黎太雪櫃內塞滿各樣從外面找來的食物,大部分已過期或腐爛。(受訪者提供)

經一輪清理後,黎太廚櫃變得整齊多了。(受訪者提供)

與童年經歷有關
黃承斌認為,黎太較大機會屬囤積症患者,因為她大量囤積的過期罐頭等食物,屬於沒價值或明顯用處的物品。同時,她因丟棄這些物品而出現較大的情緒波動,黃承斌表示,根據文獻,超過一半的囤積症患者,在年輕時曾經歷嚴重物質缺乏。黎太早年在中國內地經歷饑荒,明顯屬於前者,故較大機會因這個缺乏食物的經歷,而逐步發展出囤積食物的行為。

至於老陳個案,黃承斌表示,他的囤積行為較黎太複雜,涉及不同面向,如重覆購買鬚刨,可能認知能力呈倒退跡象,同時他亦持續購買了大量全新家居用品囤積在家,似涉及過度購買行為(Excessive Purchases)。他在丟棄物品時,未有出現像黎太般的情緒波動,這是因為他的滿足感源自購買行為本身,而情感並非依附在購買回來物品,黃指出,囤積與過度購買行為,會同時出現在患者身上。

盡快尋求協助
黃 補 充, 囤 積 症 與 童 年 遇 上 不 愉 快 經 驗(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有關。當某某兒時父母離異或曾受到過度體罰,步入老年後,當遇上一些不利的生活情況,如壓力、獨居等危險因素(Risk Factor),就會較容易出現囤積症。黃建議,上述兩個個案都需找家庭醫生作進一步跟進。他強調,不要單單注視囤積症行為所引致的衛生及安全問題,行為只屬於病症,實則還要處理一些內心不快或惡劣經歷,才是治本之道。

黃承斌補充,預防勝於治療,保持家居環境整潔,維持健康的社交生活,經常運動,避免長時間獨留在家,都有助減少觸發患上囤積症的風險。

倘若懷疑長者出現上述囤積症的症狀,心理學家 Debbie 建議,家人需盡快尋找家庭醫生協助,轉介至精神科醫生或註冊心理學家作進一步診斷,配合藥物或認知行為治療。Debbie 強調,民眾需要更多心理教育,特別是華人長者,讓他們或家人對心理疾病有更多認識和了解如何尋求幫助。

圖片:特約記者陳龍超拍攝、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V09

 

---------------------------------------------

>>>立即瀏覽【移民百答】欄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華僑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買、交通、報稅、銀行、福利、生育、教育。

>>>即讀【新移民專欄】:新移民第一身經驗,與你分享當下年輕移民生活日常大小事,即讀「新移民專欄」。

>>>下載【星島新聞(加拿大版) 】App,隨時看到最新最快新聞:
iPhone:https://apple.co/2IBi812
Android:https://bit.ly/2Pe8anu

>>>訂閱【加拿大星島網電郵快訊】,每天可收到最快新聞資訊電郵:
https://www.singtao.ca/subscribe/singtao.php

>>>立即關注加拿大星島新聞網TG Channel,讓加國新聞無遺漏全天候向你推送:
https://t.me/singtaoca

>>>訂閱CCUE YouTube 頻道,查看更多吃喝玩樂、生活資訊影片。
點擊以下6大平台 接收加拿大新聞及生活資訊
share to wechat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好運擋不住】亞裔女用幸運曲奇數字買樂透 喜獲10萬獎金

環保組織投訴Lululemon有「洗綠」行為 競爭局展開調查

【天氣預報】未來兩日天氣晴朗 周末或有驟雨

加拿大華人連鎖火鍋店被CRA罰款25萬 店方提訴稅務諮詢公司

都市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