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题:囤积症三之一】从根本认识囤积症 专家拆解两大疑似个案

【特约记者陈龙超报道】囤积物品是个很普遍的现象,特别当你住在城市屋或独立屋,地方大就有条件“任性”地去放置物品。部分生活用品越大量购入,价格则越便宜,因此住屋往往也成为一个贮物库。然而,当杂物越积越多,未有作空间改造,朋友到访,则容易被笑谑为囤积症(Hoarding Disorder)的疑似患者,不过出现囤积行为(Hoarding Behavior)就等于患上囤积症?囤积症患者又有何特征以供识别?一旦被诊断为患者,又可从什么社会渠道得到帮助呢?以上疑问,记者请来本地注册心理学家和辅导员,以不同疑似案例,为读者逐一解说。

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囤积症归类于强迫症及相关症状(Obsessive-Compulsive and Related Disorder)的一种,患者大多在 50 岁或以上,对丢弃或跟物品(不论其价值)分离,感到持续性困难,引致主观感到困扰,影响日常生活。其他影响还包括杂物囤积住屋,令房屋设施无法正常使用,构成火灾、虫害及因积存物倒塌发生的危险。

囤积症不等于强迫症
卑诗省注册心理学家 Dr. DebbieLeung 表示,只有约 20% 囤积症患者同时出现强迫症的症状,她认为不宜直接把囤积症等同为强迫症;约 75% 患者会出现情绪障碍症(Mood Disorder)或焦虑症(Anxiety Disorder),目前,认知行为治疗(CBT)属有效的临床治疗方式。

卑诗省注册临床心理辅导员黄承斌表示,并非家里堆积了很多东西或出现混乱等囤积行为,就必然患有囤积症。识别患者其中一个特征,就是当移除囤积症患者物品时,对象会否出现相当大程度的情绪波动,而囤积物品往往是价值不高的东西,如报纸、周刊或胶袋,积存物的数量往往会多至家人或自己无法处理,连进出住所都有困难。

注册心理学家Debbie Leung强调,民众需要更多心理教育(特别是华人长者),让他们或家人对心理疾病有更多认识和了解如何寻求帮助。

专家拆解 两大疑似个案

个案一:华裔男士(化名老陈)
年龄:年约 80 岁,独居,住在华埠 300 平方呎的长者屋约 10 年。
外表:打扮整洁,能跟人有说有笑,颇为精灵。对于旧事旧物记忆时序有混乱情况。
兴趣或行为:爱好摄影,喜外出,故留在家中时间不多。
家居状况:全屋堆满了杂物,用胶盒或胶袋载满,从地上堆至成人高度,只留下一条非常细小的通道出入住所。
邻里关系:与邻居少接触,平时不欢迎任何人入屋,就算应门也只开放一条小小缝隙,旁人无法看见屋内全貌。
情绪反应:当被要求丢掉杂物,没有出现情绪反应,并主动要求把全新物件捐赠有需要人士。
杂物种类:文件、影碟、新衣服和全新的家居用品,包括锁头、装饰摆设(纪念币)、清洁用品。出现重复购买行为,如中成药(某相同牌子药膏 20 盒),须刨(买了 7 个),均放在家中不同位置,声称全新用品是买给不同住的子女。
饮食习惯 :大多出外用膳,极少在家里煮食。

佳颐中心职员把胶袋逐个拆开,再问老陈物品是否需要保留。(受访者提供)

这是第二次替老陈执拾,杂物仍然堆满家中一大半位置。(受访者提供)

个案二:华裔女士(化名黎太)
年龄:年约 80 岁,独居,住在华埠 350 平方呎的长者屋约 5 年。
外表:打扮尚算整洁,出入需靠步行架,能跟旁人正常沟通,
兴趣或行为:经常外出,会到不同地方,如食物银行或慈善团体领取免费食物。
家居状况:家中虽有杂物,摆放相对比较整齐,客厅能够自由出入。厨房是囤积的重灾区,过期及发霉食物塞满了雪柜、冰格,并发出恶臭;面包和饼干(部分包装内已有蟑螂)则放在雪柜旁地上;生果,乳酪、罐头等放在洗手盘上,家里有鼠患。
邻里关系:跟邻居少接触;她平时不欢迎任何人入屋,就算应门也只开放一条小小缝隙,旁人无法看见屋内全貌。
情绪反应:当被要求丢掉过期食品,黎太表示心痛,并哀求把食物保留,表现激动。
杂物种类:不同种类的食物和饮料,如水果、罐头、零食及饭盒内的剩余食物,数十瓶樽装水放在大厅桌面位置。
饮食习惯:大多出外用膳,极少在家里煮食。

佳颐同事查看罐头是否过期,确保食物不会浪费,让黎太可以较为安心,同时,还安排另一同事安抚黎太情绪。(受访者提供)

食物已经严重发霉,黎太仍不愿丢弃,这或许与她早年饥荒经验有关,造成心理障碍。(受访者提供)

黎太雪柜内塞满各样从外面找来的食物,大部分已过期或腐烂。(受访者提供)

经一轮清理后,黎太厨柜变得整齐多了。(受访者提供)

与童年经历有关
黄承斌认为,黎太较大机会属囤积症患者,因为她大量囤积的过期罐头等食物,属于没价值或明显用处的物品。同时,她因丢弃这些物品而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黄承斌表示,根据文献,超过一半的囤积症患者,在年轻时曾经历严重物质缺乏。黎太早年在中国内地经历饥荒,明显属于前者,故较大机会因这个缺乏食物的经历,而逐步发展出囤积食物的行为。

至于老陈个案,黄承斌表示,他的囤积行为较黎太复杂,涉及不同面向,如重复购买须刨,可能认知能力呈倒退迹象,同时他亦持续购买了大量全新家居用品囤积在家,似涉及过度购买行为(Excessive Purchases)。他在丢弃物品时,未有出现像黎太般的情绪波动,这是因为他的满足感源自购买行为本身,而情感并非依附在购买回来物品,黄指出,囤积与过度购买行为,会同时出现在患者身上。

尽快寻求协助
黄 补 充, 囤 积 症 与 童 年 遇 上 不 愉 快 经 验(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有关。当某某儿时父母离异或曾受到过度体罚,步入老年后,当遇上一些不利的生活情况,如压力、独居等危险因素(Risk Factor),就会较容易出现囤积症。黄建议,上述两个个案都需找家庭医生作进一步跟进。他强调,不要单单注视囤积症行为所引致的卫生及安全问题,行为只属于病症,实则还要处理一些内心不快或恶劣经历,才是治本之道。

黄承斌补充,预防胜于治疗,保持家居环境整洁,维持健康的社交生活,经常运动,避免长时间独留在家,都有助减少触发患上囤积症的风险。

倘若怀疑长者出现上述囤积症的症状,心理学家 Debbie 建议,家人需尽快寻找家庭医生协助,转介至精神科医生或注册心理学家作进一步诊断,配合药物或认知行为治疗。Debbie 强调,民众需要更多心理教育,特别是华人长者,让他们或家人对心理疾病有更多认识和了解如何寻求帮助。

图片:特约记者陈龙超拍摄、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V09

 

---------------------------------------------

>>>立即浏览【移民百答】栏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华侨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买、交通、报税、银行、福利、生育、教育。

>>>即读【新移民专栏】:新移民第一身经验,与你分享当下年轻移民生活日常大小事,即读“新移民专栏”。

>>>下载【星岛新闻(加拿大版) 】App,随时看到最新最快新闻:
iPhone:https://apple.co/2IBi812
Android:https://bit.ly/2Pe8anu

>>>订阅【加拿大星岛网电邮快讯】,每天可收到最快新闻资讯电邮:
https://www.singtao.ca/subscribe/singtao.php

>>>立即关注加拿大星岛新闻网TG Channel,让加国新闻无遗漏全天候向你推送:
https://t.me/singtaoca

>>>订阅CCUE YouTube 频道,查看更多吃喝玩乐、生活资讯影片。
点击以下6大平台 接收加拿大新闻及生活资讯
share to wechat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星岛专访】卑诗TOP5:陈苇蓁的岛屿必游之地

安省年轻女子入狱后暴毙 SIU介入调查

【警察唔易做(二)】记者实测约克区“特别警员”体能测试 运动健儿竟然失败?

留学生毕业工签将有大改革 选读课程需配合加国劳动力需求

都市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