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雋騫-專欄
【陳雋騫專欄】五星級服務
「那麼你有所不知。前晚我點了一個晚餐,卻在翌日早上才送到房間,不知應該好氣或好笑。送餐時我立刻乘機向服務員要數個衣架,因為整個房間只有兩個,並再向他索取一套浴袍。最後浴袍於晚上九時才送到,足足等了十四小時,卻發現沒有提供浴袍的腰帶!」至少衣架有送來吧。「當然沒有!送來浴袍時告知,酒店內衣架不足,需要便自行到商場購買。」
【陳雋騫專欄】一打二湊女
太太去了美國公幹半個月,上周六起床便由我單獨負責照顧兩個女兒。循例在為整天一連串課外活動奔波勞碌前,帶她們到茶餐廳吃早餐。靜靜地吃著,聽到鄰枱幾位家長在談及其中一位家長的孖仔,不以為意時,大女兒突然問道:「爸爸,《星球大戰》中黑魔王的一對仔女是雙胞胎,為何長得不一樣?」因為雙胞胎也有異卵雙生的。「那為何戲中的哥哥是金髮?明明父母都不是。」
【陳雋騫專欄】《親愛的.柳如是》
太太終於重回頻繁出國公幹的模式,這次是兩周的美國,起行前的一晚相約拍拖,不是日本菜,亦沒有紅酒:「心情不好嗎?是因為你會掛念我?陳生,不是說好了讓我在事業上衝刺多十年,專心做好事業型女強人?」所以今晚想介紹另一位女強人給你作人生參考。「你讀碩士的精英同學嗎?」是秦淮八艷之一的名妓。「娼妓?」現在推崇夜繽紛嘛,所以很想與你一起見識不一樣的花樣年華傳奇。
【陳雋騫專欄】小三
臨時加錢改機票,提早傍晚回到赤鱲角國際機場,因為要趕往持一個晚宴。拖著兩件行李,上了一輛市區的士。
【陳雋騫專欄】最自律的一晚
早一晚出席完香港音樂舞蹈界慶祝國慶晚宴,之後突然來一個華麗轉身,出席由立法會鄭泳舜議員牽頭的一個小型中秋晚宴,但出席的是清一色香港精英運動員。要提早慶祝中秋,就是因為他們即將要啟程參戰亞運會。兩天晚上反差雖然大,但卻能萬分肯定香港真的是精英處處。
【陳雋騫專欄】謙遜教育
從北京趕夜機回港,就是要趕著參加翌日早上,大女兒就讀的嘉諾撒聖方濟各學校開學家長會。除了公布學校未來一年教育方針、特別活動日期和資訊等,學校每年亦會邀請一位講者,就著每年定下的新主題演講。「謙遜」,就是今年主題,我心想學校可如何找到一位嘉賓,能就著這平凡、人人皆認識的美德詞語,分享出養分、激勵出啟發性。
【陳雋騫專欄】盛滿愛的問候
中秋節加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四周年國慶將至,晚宴一浪接一浪。每年打頭陣出席的,必定是香港音樂舞蹈界國慶晚宴。行外人經常會問:「為何這個晚宴,總是在星期日晚舉行?」星期日晚上通常沒演出,因為每星期的這晚,任何藝術表演門票銷售都不會理想,有的都是反應太熱烈而加場。「同行如敵國,晚宴氣氛通常好嗎?」好得不得了,是行內人最期待的一年一度聚會。
【陳雋騫專欄】滑雪小百科
碩士課程開學禮在北京崇禮冬奧會場開始,我無比興奮之餘,當然仍要加點想像力,因為正值夏天,白雪欠奉,只看到山頭多條光禿禿的泥道,其實這些就是冬天時
【陳雋騫專欄】開學禮
有開學禮,家長們一定萬分高興,象徵著悠長暑假湊小孩將告一段落。開學禮,大部分人意會都是在學校禮堂,聽著校長訓話,再帶點鼓勵的說話來完成。女兒們開學,今年居然我也來個開學禮!因為報讀了清華大學高級公共管理碩士,一個每年專為三十位香港學生舉辦的香港政務人才項目,為期兩年,卻可惜去年仍有疫情,開學禮變成網上舉行,今年終於能親身到達北京參加。
【陳雋騫專欄】生蠔
「爸爸,你最喜歡吃的食物是甚麼?」雪糕。「但你多年沒吃,不會很辛苦嗎?」必須要為我數年前許下戒糖的承諾負責,鋼琴王子不可以有肚腩嘛!「戒吃雪糕過程辛苦嗎?」爸爸一直都不好零食,所以過程還可以。不過有一種食物我戒了十多年,因為不戒的話,會更辛苦,就是生蠔。
【陳雋騫專欄】天橋下的「發現號」
尋覓,才會有發現。發現到的,竟是一個真實的大同小小世界。想尋覓的,本來只是一個半戶外的街頭表演式場地,於是來到觀塘海濱,正是熙來攘往的觀塘繞道天橋下,才發覺發現到的不只是場地,還有一套充滿智慧、溫情、細心的遠見。
【陳雋騫專欄】家甜屋潤
與一位營運啤酒拆家朋友HappyHour,他大肚苦水:「請不到搬運工人!現在請人比請家庭傭工姐姐更難!」我脫節了,對上一次請便是現在的工人姐姐,十一年前了。「請人難,留人更難!這年代能夠留著一個外籍工人姐姐超過十年,談何容易!」
【陳雋騫專欄】不平凡的何局長
從前有一家四口,父親生意觸礁,最終妻兒離去,更奪去家中一切資產。父親獨個兒打著散工,租住了一個劏房單位,經歷人生中年最失敗、最沒尊嚴的階段。
【陳雋騫專欄】搖搖
沒智能手機的年代,從一開始花五元買一隻金絲貓(蜘蛛的一種),用來與朋友的生死廝殺,然後轉到較追得上當時潮流的鬥獸棋和中國象棋。直至初中,玩的時間全被搖搖佔領了,當時是不用買,而是喝可口可樂汽水品牌抽獎送的,同學們互相比拼絕技。青春期才轉玩Uno、模型電動四驅車、他媽哥池,最後終於有電腦玩SimCity。回想著,對自己的童年頗滿意的,當然不及我女兒一代多姿多采。
【陳雋騫專欄】兩頭唔到岸
語言能力從來都是放在履歷上極為重要的一欄,多懂一種語言,見工或入學面試便自然更吃香。兩文三語在那時或現在都是一種優勢。當然我的是假優勢,因為普通話應用得少,過去一年在清華大學的學年,聽課的確吃力,但總算從開始只聽得懂六成,到現在已有九成,算是勤有功。不過每當我開口說話,教授還是說:「你講返廣東話啦,我識聽少少。」
【陳雋騫專欄】落樓梯
一個月前從香港愛護動物協會領養了一隻唐狗女,帶牠走當天,要從九龍中心一樓走回地面大堂離開,才發覺七個月大的牠,因為從出生開始已被關在狗房生活,因此完全不懂落樓梯,最後還是要引領到升降機往大堂離開。當時我向女兒們隨口拋下一句:「你們首要任務就是要教牠如何落樓梯。」
【陳雋騫專欄】課外活動津貼
開學日,最喜歡用來回顧暑假,是我自小的習慣,可能因太著重這個長假。中小學的我,不論有沒有零用錢剩,好像都阻止不到我充分玩盡一個多月,開學日就是表揚自己在有限資金和時間資源下,盡做了多少,當然亦是開學前的心散指數。
【陳雋騫專欄】鄙視
不是本地,而是英文棟篤笑,英國製作較高深、美國的通俗,會因應自己當天心情選擇。大部分這些英文棟篤笑內容,三級之外,不外乎種族歧視,當然是恥笑演講者自己的種族為主:印度籍便恥笑印度人永遠做不了恐怖分子,因為印度口音太搞笑;中國籍便笑上一代家長永遠要子女當醫生,但自己有病永遠不求醫,因為認定醫生都是呃錢的。說的一切內容,都是我日常生活沒可能說出口的,或許就是這樣喜歡上了。
【陳雋騫專欄】人情.味
是否需要搞夜市、延長商場晚上開業時間,需要更多研究和討論。如果以疫情前後作為市面商業經濟狀況分界線,從而看見此刻香港晚市蕭條,是疫情改變了消費者的生活習慣?還是改變了服務行業的專業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