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欄

【高清專欄】蠱惑IQ鬥蠱惑

高清常出IQ題考老友,日前他在網上看見一條IQ,想破了腦袋也猜不中,覺得是「報仇」的好機會,順手就拿來考高清,題曰:

【曾智華專欄】鶼鰈情深滋陰阿伯

寫稿學中文,再重溫這四個字意思:比喻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特別是一對夫婦互相深愛對方,融洽相處。鶼(音兼)及鰈(音碟)是很特別的鳥類和魚類,分別是比翼鳥和比目魚。

【康子專欄】請我吃早餐(每一天)

像老實朋友,姊姊患精神病,不上班,因為公司逼害她(「被害妄想症」)。發脾氣,因為其他人看不起她(「躁狂症」)。不快樂,因為沒收入,沒錢使(「抑鬱症」)。點算?

【陳雋騫專欄】游泳身教

與去年的今天相比,簡直是兩個世界。時為第五波疫情尾段,去年的學校暑假被分拆開兩段時間,頭段只能困在家中,第二段又不足一個月,尷尬萬分。今年卻來了一個大轉變:兩個女兒兩星期前已完成所有期末考試,隨後的日子一般情況是繼續上課,直至7月中。驚喜的是兩個女兒所就讀的兩所學校,都編排了一個全新的上學時間表:

【黃庭桄專欄】動容的來信

他們會通過信紙,訴說平生,娓娓道出走過的路,是如何顛沛流離,命運又是如何曲折離奇,只欠在未當我是「音樂情人」鄭子誠,希望能點一首歌給他們聽。

【高慧然專欄】話梅蓮藕片

夏天是吃蓮藕的季節,蓮藕素有養顏聖品之名,不過,我以前不太喜歡吃蓮藕,因為在香港,蓮藕常常被用來切成大塊後煲老火湯,蓮藕湯有股特殊的甜而糯的香味,澱粉質融於湯中,湯底醇厚。我喜歡飲蓮藕湯,但並不喜歡吃蓮藕。

【我家移加076】自家藥劑師

【專欄】剛剛移居來到加拿大,衣食住行這些最基本需要,都要好好努力學習和適應。而當地的醫療服務,對我們...

【港青在加國407】雨天惡臭

【專欄】比起上年同期,多倫多似乎變得多雨起來。感覺才剛告別了四月底五月頭的陰冷細雨,誰料又下了一星期的雨,氣温更急降至攝氏16至17度左右,雖然不至於很冷,但也頗有寒意,這種温度在香港可以算是初冬了。

【高清專欄】巧智教中文

學習要「由淺入深」,此乃人人皆知之理,但是今天的年代,改為「由深入淺」卻有速成之效,尤其是今天的小孩缺乏耐性,學中文更非一朝一夕的事,要在他們失去耐性之前,讓他們在極短時間學到一些實用的招數,使他們覺得很快便學會,這反而使他們有耐性學下去,就能事半而功倍了。

【阿濃專欄】一百歲的恐懼

人體就是一副機器,使用百年,怎會不壞?光是耳朵,不是半聾就是全聾。家人跟你講話要大聲說上幾遍,那語氣就會越來越不耐煩。廉頗老矣,胃口還不錯,但「一飯三遺矢」。一頓飯三次去大便,夠煩的!這「遺矢」還可解做大便失禁。老人家大小便失禁是常事,麻煩,惹厭,失尊嚴。

【康子專欄】雪櫃食物,神秘消失中

家裏只有媽媽、我和弟弟。爸爸是魚販,早死,剩下一間老房子。媽媽要當清潔工,才可以養活我們兩兄弟。

【高慧然專欄】空中大媽

中國某家航空公司,6月初向全體機艙服務員發布「關於專業化形象的篩查和管控提示」,明確對空中小姐的體形、體重進行不同等級的管控,超出標準體重值10%的女性乘務員必須「立即停飛減重」。

【陳雋騫專欄】我的購物拍檔

我不是一個對衣著特別講究的人,打開衣櫃只有三種顏色:黑、白、藍。原因就是生活工作時間緊逼,從來沒購物欲,因而引伸至沒扮靚欲。男士亦很難因此而闖禍,平日休閒場合便穿上黑白藍色,穩妥安全;出席隆重場合,便穿上黑西裝白恤衫、配上藍色呔,毫無驚喜,亦永不會「炒車」。至於日常的耗損型衣物,如內衣褲、襪子等,對我性格瞭如指掌的老婆,便會久不久購買一堆回來,結婚十多年從沒或缺,像衣櫃會自動生長出來一樣。

【黃庭桄專欄】因有自信,所以美麗

每個年代,都有普羅的審美標準,即使各花入各眼,但誰美誰醜,一看便知,總不會捧著一隻癩蛤蟆,會情深款款說:「你真是全世界最美麗的動物喔!」

【曾智華專欄】替鄭俊偉打氣

在任何比賽的領域,觀眾當然會為勝者歡呼,但遇上永不放棄、堅毅不拔的包尾者,也一定會給予最誠意的鼓勵,大叫——上上上。

【我家移加075】渥太華的鬱金香節:一次生動的春日紀實

【專欄】春天的渥太華有著無法抗拒的魅力,我和太太一同踏上這趟旅程,期待能深度體驗這城市的鬱金香節。然而,我們所獲得的,遠遠超出我們的預期。

【港青在加國406】煩瑣的文書工夫

【專欄】家人下個月便會來加拿大旅遊,這幾天不斷在Airbnb上留連,現在才找尋旺季的住處的確比較遲,選擇不多的情況下,價錢也好像特別昂貴。幾經艱辛下,和家人研究了不少時間才終於訂好了在多倫多暫住的地方,之後還要繼續準備內陸機票、租車等事宜,一時之間,竟然將申請PR的工夫完全放了下來。

【阿濃專欄】鐘擺效應

從前許多人家裡牆上排著一個自鳴鐘,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噹噹的敲響。鐘的下部有一個鐘擺,左右擺動。擺到右邊之後,必然掉頭向左,如此循環不息。

【高慧然專欄】16吋距離

據說,加拿大人心照不宣的社交距離是16吋。這裏所指的「社交距離」,不是疫情期間在公眾場所人與人之間必須保持的距離,而是指非親非故的人,在交談時所需保持的合適距離,比如說同事與同事之間、鄰居與鄰居之間、學校的家長與家長之間,又或者是酒店服務員與顧客之間等等。超過這個距離與人交談,會給人冷漠的感覺;距離太接近,又會令人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