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调试信息 - getPostsByCategory:
当前 cat_name: 新移民-專欄
传入的 cat_slugs: %e6%96%b0%e7%a7%bb%e6%b0%91-%e5%b0%88%e6%ac%84
当前页码: 1
is_lifetime: false
时间条件: 其他欄目 Default - 2023年1月1日后
查询结果:
找到文章数: 668
最大页数: 67
当前返回文章ID数: 10
文章IDs: 7316856, 7315836, 7313669, 7313660, 7311342, 7309969, 7308859, 7307793, 7306669, 7301225
第1页第一篇文章日期: 2025-10-30
第1页最后一篇文章日期: 2025-10-19

【陳鵡專欄】等病等藥等奇蹟 加拿大看病聽天由命

【漂流教室】在香港,醫療系統常被人吐槽:手術排期久、等待時間長、醫生忙、藥不靈。但來到加拿大,我才真正明白什麼叫「低處未算低」。原來,香港的醫療不是不好,只是我們太習慣了它的好。

朋友藍語患有慢性病,長年靠香港帶來的藥維持生活。病情穩定,生活如常。但最近她沒空回港,藥終於告罄,只好硬著頭皮去看家庭醫生。醫生看了幾分鐘,像在速食店點餐般迅速打發她,開了兩種藥,然後她得自己跑去藥房買。

拿到藥的那一刻,她簡直傻眼——兩個小瓶子,裡面零星散落著幾顆藥片,價格近兩百加幣,還標註「有需要時服用」。她苦笑著說:「想起在香港看專科,覆診半小時起跳,三個月的藥一次拿齊,還得用大袋子裝。價格親民,藥效也不錯。現在這幾顆加拿大藥,不僅要省著吃,還根本沒什麼用。我第一次見家庭醫生時,還特地把香港醫生的藥單給他看,他卻像在看一張過期的超市傳單,完全沒放在心上。我焦慮得要命,身體不舒服,藥也不見效。真想馬上飛回香港看醫生。」

這讓我想起剛來時的一次小意外——脖子後面燙出一堆水泡,疼得要命。我知道看醫生麻煩,就自己敷藥,結果感染了。等家庭醫生?要等十五天。我只好自力更生,買消炎藥、用碘酒消毒。等到真正見到醫生時,傷口早就自己好了。朋友明宇聽了笑說:「這裡的醫療就是這樣,看你能不能撐過去。撐不過就……嗯,你懂的;撐過了,就算你命大。」

還聽說有人骨折後等手術,等了一年多還沒排上,只好另尋他路。更有癌症病人,乾脆飛回香港動手術。這裡的醫療系統,像是輛慢吞吞的老爺車,病人只能在後座顛簸,祈禱不要半路拋錨。

更離譜的是,看完家庭醫生後,檢查要到不同地方:抽血一個地方,照X光又是另一個地方,每個都要預約。對身體差的人來說,這根本是場體力與耐力的馬拉松。

親戚的家庭醫生也不例外,馬馬虎虎。檢查完不聯絡她,報告要她自己追。診所職員更是混日子。有次看完病她等檢查單,一個職員又叫她進房間等醫生,她還以為是她病情嚴重要再見醫生,結果職員搞錯了。檢查單也打錯好幾次,像在玩「醫療版打地鼠」。

現在我才真正明白,香港的醫療系統有多好。醫院診所離家近,醫生專業,檢查集中,一站式搞定,也不用花多少錢。人啊,總是不懂珍惜,直到失去了,才知道原來那是寶。

在加拿大看病,不只是身體的考驗,更是一場哲學課:你得學會等待、學會忍耐、學會自救,甚至學會與命運和解。這裡的醫療不是不治病,它只是默默地問你:「你真的需要我嗎?」

作者:陳鵡,中文講師一枚,教過香港幾所大學,漂洋過海來到溫哥華,繼續用中文傳道、授業、解惑(偶爾也解悶)。

---------------------------------------------

>>>星島網WhatsApp爆料熱線(416)6775679,爆料一經錄用,薄酬致意。

>>>立即瀏覽【移民百答】欄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華僑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買、交通、報稅、銀行、福利、生育、教育。
點擊以下6大平台 接收加拿大新聞及生活資訊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加拿大商討設「鷹獅」戰鬥機生產廠 朝國防採購多元化邁進

【梁家權專欄】天花板的沙嗲牛麵

50歲男子橫過馬路時被車撞倒 當場死亡

【專欄/華裔家長Jasmine有話說 089】關於「加拿大裔」和種族歧視的大膽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