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调试信息 - getPostsByCategory:
当前 cat_name: 長者必讀
传入的 cat_slugs: %e9%95%b7%e8%80%85%e5%bf%85%e8%ae%80
当前页码: 1
is_lifetime: false
时间条件: 其他欄目 Default - 2023年1月1日后
查询结果:
找到文章数: 884
最大页数: 89
当前返回文章ID数: 10
文章IDs: 7266631, 7261894, 7265559, 7265518, 7264948, 7263846, 7263814, 7263810, 7263790, 7263306
第1页第一篇文章日期: 2025-09-10
第1页最后一篇文章日期: 2025-09-07

心臟衰竭可自測?醫生教按1部位5秒知風險 易患血栓/腎病/肝病

心臟衰竭等心臟病發作時看似防不勝防,不過有醫生指,只要按壓身體1個部位5秒,就可自測患上心臟衰竭、腎病、肝病等疾病的風險,此舉有助及早求醫檢查相關疾病風險,避免延誤就醫時機。

心臟衰竭可自測?醫生教按1部位5秒知風

英國醫生Sermed Mezher在個人社交平台發布影片分享指,要自測心臟衰竭、腎病、肝病等疾病風險,只需按壓小腿5秒就可見效,相關步驟如下:

如何自測心臟衰竭風險?

  • 可以用食指按壓小腿皮膚約5秒;
  • 如果按壓的凹陷位置沒有迅速恢復,恐患上「凹陷性水腫(Pitting Edema)」。

凹陷性水腫恐屬甚麼疾病先兆?

Mezher醫生指,凹陷性水腫非正常現象且可能由嚴重疾病引起,但有部分情況下是「無害」的。他解釋,凹陷性水腫是腿部積液的情況,無論是血液循環不良還是體內液體水平普遍過高;如果症狀輕微且暫時,可能只是有以下情況:

  1. 站立過久
  2. 處於高溫環境
  3. 懷孕
  4. 體重過重

不過,他提醒如果小腿水腫持續時間較長,則可能代表有以下病因:

  1. 靜脈功能不良
  2. 心臟衰竭
  3. 腎病
  4. 肝病
  5. 深層靜脈血栓(症狀為單側腿部腫脹較另一側更嚴重)

如小腿出現持續水腫,他建議需要求醫作進一步的檢查去確定,包括接受抽血、心臟超聲波或腿部超聲波等檢查。

凹陷性水腫與心臟衰竭有何關聯

英國國民保健署(NHS)資料顯示,水腫是心臟衰竭患者常見的現象。如果心臟無法有效地將血液泵至全身,血管內的壓力就會增加,從而導致液體滲漏到周圍組織中。 另外,腳踝和腿部腫脹是由液體積聚(水腫)引起的;而水腫情況可能在早晨時份較好,但日內會逐漸加劇。

甚麼是心臟衰竭?

甚麼是心臟衰竭?據香港醫管局資料顯示,心臟可視為人體內的一個泵,通過有規律的收縮與舒張活動,把血液輸送全身,以提供身體所需的營養與氧分。當心臟的泵血功能出現問題,引致排血量不足時,就稱為心臟衰竭。

心臟衰竭常見症狀如下:

  • 夜尿頻密
  • 腳部浮腫
  • 氣促
  • 呼吸困難
  • 咳嗽

醫管局指出,在心臟衰竭初期,呼吸困難僅出現在體力勞動的時候,隨病情加重,此情況亦會在平臥時或入睡後出現,患者需藉坐起或用枕頭墊高頭部以作緩解,病情嚴重時甚至會出現肺水腫。

心臟衰竭3大併發症

據香港心臟衰竭學會資料,心臟衰竭令全身供血量不足,可能引致各器官出現不同的併發症:

1. 肺功能衰退

病人的肺部會出現「限制性換氣障礙」,導致肺部無法達到需要膨脹的容積,因此肺功能會慢慢降低

2. 肝功能衰退

病患會出現鬱血性肝功能異常的問題,長時間未有治理甚至可能會發生肝臟充血,進而衍生出肝硬化

3. 腎功能衰退

由於腎臟血流不足,腎臟不能有效率地排除廢物,身體裡毒素從而會增加,如:尿素氮、肌酐酸也會上升

心臟衰竭成因是甚麼?血壓高增風險?

至於心臟衰竭成因方面,醫管局表示大部分都與心血管問題有關,包括:

  • 冠心病、高血壓
  • 心肌梗塞、心肌缺血缺氧
  • 心瓣膜疾病、先天性心臟病及各種心肌炎等

上述病因會破壞心臟肌肉組織,令收縮與舒張活動功能減弱,或加重心臟在收縮或舒張時的阻力,令泵血功能受損。病人須嚴謹地控制其病因(如高血壓、冠心病等),預防心臟衰竭的形成或惡化。

糖尿病雖然不會直接引致心臟衰竭,但長期處於過高血糖水平會增加患上心血管併發症的風險如冠心病及高血壓等,故不容忽視。 

T10

---------------------------------------------

>>>星島網WhatsApp爆料熱線(416)6775679,爆料一經錄用,薄酬致意。

>>>立即瀏覽【移民百答】欄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華僑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買、交通、報稅、銀行、福利、生育、教育。
點擊以下6大平台 接收加拿大新聞及生活資訊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常吃這類食物易上癮 研究揭脂肪肝風險5天內大增 恐傷大腦損記憶

咖啡喝錯方式患癌率增4.6倍 醫生揭7種人常喝更傷身 怎樣喝最健康?

78%蕁麻疹由1原因引起 用筆蓋可自測患病風險 醫生教3招改善病情

法國議會指TikTok安全成疑 成員籲禁15歲以下兒童用社交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