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鵡專欄】你信的是神,還是那個開講座的老闆?

【漂流教室】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人披著神聖的外衣,行著世俗的算計。最近的新聞再次撕開了宗教的遮羞布——少林寺方丈釋永信被多部門聯合調查,涉嫌挪用資金、違反戒律,甚至與多名女性有不正當關係;而方力申的妻子葉萱,則揭露自己曾遭攝理教主性侵,事後還飽受滋擾與孤立。這些事件讓人不禁懷疑:那些自稱代表上帝、佛祖、真理的使者,真的能救你嗎?
宗教本應是人心的避風港,是在混亂與痛苦中尋找意義的燈塔。但當信仰變成權力的工具,當講壇成為利益的舞台,那些原本為了尋求慰藉而靠近的人,反而可能成為被利用的對象。
曉蘭(化名)是一位從香港來到溫哥華的中學歷史老師。兩年前,她帶著滿腔孤勇,踏上這片陌生的土地。語言不通、文化隔閡、缺乏人脈,讓她在這裡的每一步都走得艱難。一次偶然的機會,她發現家附近有一間以廣東話為主的華人教會。初來乍到的她,渴望歸屬與連結,於是走了進去。
起初,一切看似美好。人們熱情、牧師親切,還邀請她擔任義務性中文老師。她以為自己找到了第二個家,直到她發現,這個「家」似乎更在意她的奉獻,而非她的感受。探訪成了例行公事,無論她是否方便;禱告成了打探隱私的藉口,秘密在不知不覺中被傳遍整個教會。
「其實有個老太太對我很好,已經幫我做了幾次推薦人了。」曉蘭說這句話時,眼神裡有一絲感激,也有一絲無奈。在這裡,連最基礎的工作都需要推薦人,對一個沒有背景的新移民來說,這無疑是雪上加霜。她繼續去教會,只為了能見到那位老太太,和她說幾句話。
牧師的講道枯燥乏味,連身為老師的曉蘭都聽不下去。「也許是我慧根太差吧,不能怪別人。」她自嘲地說。但她也參加過一些教會舉辦的活動:裝修師傅的講座、會計師的財務分享、教車師傅的招生宣傳。她起初不以為意,畢竟「幫助他人」是教會的宗旨。
直到有一天,她想為朋友的慈善機構做一場反欺凌的講座,還附上精心製作的中英文簡報與宣傳單張。她以為這樣的主題正是信仰應該關心的社會議題,卻被教會以「與基督信仰無關」為由婉拒。
「社會公義和信仰無關?那裝修、財務、學車又與信仰有何關聯?」她困惑地問。那些人可以在教會裡宣傳自己的生意,靠信徒賺錢,甚至成為教會的金主;而她,只是想推廣一場公益講座,卻被拒之門外。
我試著安慰她:「教會也要生存啊,租金、水電、人工,哪樣不要錢?他們靠有能力捐款的人維持運作,自然也要為這些人提供平台。你沒錢沒勢,人家怎會理你?」
她點點頭,然後說:「我有時會在網上看到招聘牧師的廣告,還列出薪水和福利待遇,當時覺得很震驚。現在想來,這也不過是一份工作而已。」
是啊,當信仰變成利益的交換,當講壇不再傳遞真理,而是成為人脈與資源的集散地,那些尋求慰藉的人,最終只會更加孤單。
但我仍願相信,信仰本身並沒有錯。錯的是那些打著信仰旗號,卻行著私利之事的人。真正的信仰,不該是控制與審判,而是理解與陪伴;不該是高高在上的教條,而是在人間煙火中,與你並肩走過低谷的那雙手。
曉蘭的故事,也許只是千萬個新移民中的一個縮影。但她的疑問,卻是我們每個人都該思考的:那些自稱能救你的人,真的能救你嗎?還是,我們終究只能靠自己,在信仰與現實之間,尋找一條不被背叛的路。
文:陳鵡

作者:陳鵡,中文講師一枚,教過香港幾所大學,漂洋過海來到溫哥華,繼續用中文傳道、授業、解惑(偶爾也解悶)。
>>>星島網WhatsApp爆料熱線(416)6775679,爆料一經錄用,薄酬致意。
>>>立即瀏覽【移民百答】欄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華僑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買、交通、報稅、銀行、福利、生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