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民歷奇06】苛例與僑恥 ── 《尋影覓跡:1923 排華法案》述評

【遺民歷奇06】 「尋影覓跡:1923 排華法案」(The Paper Trail to the 1923 Chinese Exclusion Act)為溫哥華華裔博物館於二○二三年所設的多媒體中英文雙語展覽,由本土歷史學者 Catherine Clement榮譽博士主持籌劃。同題英文書冊,圖文並茂,業於本年六月底公開發售。著者更在全國各地主持了巡迴發布會,好評如潮。本評以為,但凡關注人權與僑史的加國華人,均宜家備一冊,以為卌三條排華苛例與百年僑恥得以永誌的中英文實錄。
「實錄」為我國史體之一,與西歐的「歷史檔案」(historical archives)相近而不盡相同。據聞實錄體始於〈千字文〉作者周興嗣的《皇帝實錄》,專記梁武帝事,為時人記事以為實錄的風氣之先。可惜的是,歷來官修實錄往往因應時勢,難免事後改寫,是此體的史料價值固高,然亦盡美矣,卻未能盡善。殆至明代遺民屈大均的《四朝成仁錄》,既為民間私著,經其遍訪大江南北,蒐羅抗清義士的放失舊聞,雖屢遭清廷禁毀,而能倖存後世,其價值則益善。
在受害華僑及其後人促迫加國政府痛定思痛,使加拿大推出人頭稅以來的僑恥終得平反,並獲公開道歉之後,Clement 氏也以走訪老華僑為己任,遍錄華人註冊護照(Chinese Immigration certificates)原件,及其持有人的身世與故事,繼而收集相關史料,彙成是書
,以印證排華苛例貽禍之遠大,縱歷百有餘年,亦不能泯滅。
是書的英文原題可直譯為「走向 1923 排華法案的書面紀錄」,容易令人聯想到一大堆枯燥乏味的官腔文件。然而,讀者只要把書翻開,便會驚歎於著者文字敍述之功,以及經其精心籌措的雙語文物種類之繁:中英文剪報、告白與啓事有之;華人註冊護照、華裔軍人所獲官函有之;即使瘋人院紀錄亦有之。

Tai Hing GOM 在瘋人院內所獲華人註冊護照。(CBC)
或問:是書何以登錄瘋人院紀錄?答云:以其為排華苛例所致倫常之慘的鐵證與實錄。據原著考,嘗有 Tai Hing GOM(1884—1939)於一九一一年抵加,時年廿七,為精壯青年。苛例生效後不久,因神智不清,屢興「歸去來兮」之嘆而遭拘禁,發送瘋人院。入院初期,請求翻譯傳語而不得。及後服勞役於院內多年,卒於肺癆,客死異鄉,而年僅五十五。
我國民人歷來諱疾,精神病患尤然。廣東的傳統迷信,每多歸咎於「家山」(即祖墳)敗落云云。然而,卌三條排華苛例對僑胞所導致的心理創傷與禍患,卻在 Clement 氏的刻意紬繹下而能赤裸裸地表露人前,值得表彰。政治風波終令歷數不盡的民衆無辜捲入不復漩渦,一改命途,甚或導致家破人亡,即使在百年後的今日,又何嘗是天方夜譚!
當時美名為「華人移民例」(Chinese Immigration Act)的排華惡法,在一九二三年七月一日正式生效,加國僑胞從此將「七一」國慶視為「僑恥」。其悲憤廣為中西報章所報道。Clement 氏即以全版引錄了通行安大畧省穩梳埠(Windsor, Ontario)《邊城星報》(The
Border Cities Star)次年六月十四日的頭條標題:「Chinese “Humiliation Day” on July 1」(華人「僑恥日」在七一),以證卌三條苛例在華僑圈內外的反響與後續。
然而,著者潛心於歷史檔案的最大功勳,莫過於遍述 Tai Hing GOM 以外無數華人註冊護照持有人及其事蹟,列傳逾百,當中不乏淒美感人的小人物故事,愧未能遍述,但舉其中三段,以為紀要。
周美蓉(Mabel Chow,1900—1940)為影相館館主周耀初(1876—1949)的千金。嘗置慈命於不顧,而下嫁專車司機 Dick Jong NG(1895—1937)。伉儷二人先後英年早逝,留下九名子女為孤雛,幸得有心人募捐助養,其中兄弟姊妹八人終而成材。
黃光大(Bill Wong,1922—2017)、光澤(Jack,1923-2013)昆仲為華埠「趨時裁縫」的第二代店東,與其他兄弟姊妹皆幼承庭訓,而各有成就,則早已傳為美談。然而,光大與光澤二位均為卑詩大學工程學院畢生生,卻因政商各界均無人僱請華人工程師,以致前路茫茫,惘然若失。箇中的曲折與辛酸,竟又知之者誰!
鄭益清(Yick Ching JUNG,約1878—1962)一門有軍政界三傑為後:Ross(1912-1976)、Arthur(1921-1973)以及天華(Douglas,1924-2002),均為二次世界大戰的華裔軍官,各自戰績彪炳。戰後分別於美加各地發展。老幺天華轉任律師後,積極參與公益
,並於一九五七年當選為加拿大首位華裔國會議員。
此外,Clement 氏更屢述了當今華僑所回憶的故舊蹤跡,令多少本無子嗣的「金山亞伯」得以青史留名。凡此點滴,尚有可頌。讀者諸君欲知其細,自可披閱。
若對著者妄作苛求,是書的美中不足處,恐怕是對檔案的探究,尚未為深。茲舉一例為說。在卌三條苛例生效之先,《大漢公報》曾於五月五日頭條登載〈加拿大與華僑〉的評論,為美國紐約《中國評論》(China Review)五月號社論的中譯。
《中國評論》編輯為國民黨外交官馬素(1886—1930)。自一九二○年起嘗使美五年,其間主持該英文月刊的編務,甚得華僑與美國讀者青睞。《大漢公報》則為源自舊金山的金門致公堂在溫哥華所設的報章,而致公堂是洪門反清的僑務組織,卻與國民黨關係曖昧,時見分歧。
馬素的〈加拿大與華僑〉能同月獲《大漢公報》轉載,足見美加僑領與輿論,曾攜手向加國政府施壓,圖阻立法。可惜卌三條苛例由三月二日至五月四日,纔兩閱月有奇,便由當局輕易三讀通過。即使加僑與旅美政要,兵分兩路,中英夾擊,亦無法力挽狂瀾於既倒。此段奮鬥史,雖敗猶榮,是書篇幅畧嫌其短。然亦固為小疵,更是他日增補或續書時,
可發之覆。
他如將「Tai Hing Gom」姓「Gom」名「Tai Hing」誤列為姓「Tai」名「Hing Gom」;並將「白羊樓書莊」的英文店名「Bok Young Low Book Shop」省作「Young Low Book Shop」──凡此手民之偶誤,皆可再版時糾正,仍無傷大雅。
據引,每張華人註冊護照背面均具雙語聲明,其中譯為:「此照務須小心保存,以為人照相符之證據。此佈。」著者若有中譯英文原著之意,可改擬中文書名為「此照留痕:1923 苛例與僑恥的實錄」。如此,英文原題背後的意蘊與真諦,庶幾而得。

《The Paper Trail》著者 Catherine Clement。
傳統史籍──無論中西──從前多以官方文件為論述之資,此在上世紀八○年代猶然。我國實錄體由官而民,盛於明清之際。今經中西合璧,能復興於 Catherine Clement 博士《The Paper Trail》此一鉅冊,且可推而廣之,銘記加僑因卌三條苛例而蒙受奇恥的方方
面面,誠可喜卻又怎能不教人喜極而泣哉!
作者介紹:歷奇,生於香港,幼年移居加拿大,並於卑詩大學亞洲研究系畢業, 主修中文,副修語言學。嘗在港工作十餘年,2021年旋歸溫哥華。在重新適應北美城居的同時, 仍難捨香江因緣及情分,多所感懷。
T05
>>>星島網WhatsApp爆料熱線(416)6775679,爆料一經錄用,薄酬致意。
>>>立即瀏覽【移民百答】欄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華僑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買、交通、報稅、銀行、福利、生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