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民历奇06】苛例与侨耻 ── 《寻影觅迹:1923 排华法案》述评

【遗民历奇06】 “寻影觅迹:1923 排华法案”(The Paper Trail to the 1923 Chinese Exclusion Act)为温哥华华裔博物馆于二○二三年所设的多媒体中英文双语展览,由本土历史学者 Catherine Clement荣誉博士主持筹划。同题英文书册,图文并茂,业于本年六月底公开发售。著者更在全国各地主持了巡回发布会,好评如潮。本评以为,但凡关注人权与侨史的加国华人,均宜家备一册,以为卌三条排华苛例与百年侨耻得以永志的中英文实录。

  “实录”为我国史体之一,与西欧的“历史档案”(historical archives)相近而不尽相同。据闻实录体始于〈千字文〉作者周兴嗣的《皇帝实录》,专记梁武帝事,为时人记事以为实录的风气之先。可惜的是,历来官修实录往往因应时势,难免事后改写,是此体的史料价值固高,然亦尽美矣,却未能尽善。殆至明代遗民屈大均的《四朝成仁录》,既为民间私著,经其遍访大江南北,蒐罗抗清义士的放失旧闻,虽屡遭清廷禁毁,而能幸存后世,其价值则益善。

  在受害华侨及其后人促迫加国政府痛定思痛,使加拿大推出人头税以来的侨耻终得平反,并获公开道歉之后,Clement 氏也以走访老华侨为己任,遍录华人注册护照(Chinese Immigration certificates)原件,及其持有人的身世与故事,继而收集相关史料,汇成是书
,以印证排华苛例贻祸之远大,纵历百有余年,亦不能泯灭。

  是书的英文原题可直译为“走向 1923 排华法案的书面纪录”,容易令人联想到一大堆枯燥乏味的官腔文件。然而,读者只要把书翻开,便会惊叹于著者文字敍述之功,以及经其精心筹措的双语文物种类之繁:中英文剪报、告白与启事有之;华人注册护照、华裔军人所获官函有之;即使疯人院纪录亦有之。

Tai Hing GOM 在疯人院内所获华人注册护照。(CBC)

  或问:是书何以登录疯人院纪录?答云:以其为排华苛例所致伦常之惨的铁证与实录。据原著考,尝有 Tai Hing GOM(1884—1939)于一九一一年抵加,时年廿七,为精壮青年。苛例生效后不久,因神智不清,屡兴“归去来兮”之叹而遭拘禁,发送疯人院。入院初期,请求翻译传语而不得。及后服劳役于院内多年,卒于肺痨,客死异乡,而年仅五十五。

  我国民人历来讳疾,精神病患尤然。广东的传统迷信,每多归咎于“家山”(即祖坟)败落云云。然而,卌三条排华苛例对侨胞所导致的心理创伤与祸患,却在 Clement 氏的刻意䌷绎下而能赤裸裸地表露人前,值得表彰。政治风波终令历数不尽的民众无辜卷入不复漩涡,一改命途,甚或导致家破人亡,即使在百年后的今日,又何尝是天方夜谭!

  当时美名为“华人移民例”(Chinese Immigration Act)的排华恶法,在一九二三年七月一日正式生效,加国侨胞从此将“七一”国庆视为“侨耻”。其悲愤广为中西报章所报道。Clement 氏即以全版引录了通行安大畧省稳梳埠(Windsor, Ontario)《边城星报》(The
Border Cities Star)次年六月十四日的头条标题:“Chinese “Humiliation Day” on July 1”(华人“侨耻日”在七一),以证卌三条苛例在华侨圈内外的反响与后续。

  然而,著者潜心于历史档案的最大功勋,莫过于遍述 Tai Hing GOM 以外无数华人注册护照持有人及其事蹟,列传逾百,当中不乏凄美感人的小人物故事,愧未能遍述,但举其中三段,以为纪要。

  周美蓉(Mabel Chow,1900—1940)为影相馆馆主周耀初(1876—1949)的千金。尝置慈命于不顾,而下嫁专车司机 Dick Jong NG(1895—1937)。伉俪二人先后英年早逝,留下九名子女为孤雏,幸得有心人募捐助养,其中兄弟姊妹八人终而成材。

  黄光大(Bill Wong,1922—2017)、光泽(Jack,1923-2013)昆仲为华埠“趋时裁缝”的第二代店东,与其他兄弟姊妹皆幼承庭训,而各有成就,则早已传为美谈。然而,光大与光泽二位均为卑诗大学工程学院毕生生,却因政商各界均无人雇请华人工程师,以致前路茫茫,惘然若失。个中的曲折与辛酸,竟又知之者谁!

  郑益清(Yick Ching JUNG,约1878—1962)一门有军政界三杰为后:Ross(1912-1976)、Arthur(1921-1973)以及天华(Douglas,1924-2002),均为二次世界大战的华裔军官,各自战绩彪炳。战后分别于美加各地发展。老幺天华转任律师后,积极参与公益
,并于一九五七年当选为加拿大首位华裔国会议员。

  此外,Clement 氏更屡述了当今华侨所回忆的故旧踪迹,令多少本无子嗣的“金山亚伯”得以青史留名。凡此点滴,尚有可颂。读者诸君欲知其细,自可披阅。

  若对著者妄作苛求,是书的美中不足处,恐怕是对档案的探究,尚未为深。兹举一例为说。在卌三条苛例生效之先,《大汉公报》曾于五月五日头条登载〈加拿大与华侨〉的评论,为美国纽约《中国评论》(China Review)五月号社论的中译。

  《中国评论》编辑为国民党外交官马素(1886—1930)。自一九二○年起尝使美五年,其间主持该英文月刊的编务,甚得华侨与美国读者青睐。《大汉公报》则为源自旧金山的金门致公堂在温哥华所设的报章,而致公堂是洪门反清的侨务组织,却与国民党关系暧昧,时见分歧。

  马素的〈加拿大与华侨〉能同月获《大汉公报》转载,足见美加侨领与舆论,曾携手向加国政府施压,图阻立法。可惜卌三条苛例由三月二日至五月四日,才两阅月有奇,便由当局轻易三读通过。即使加侨与旅美政要,兵分两路,中英夹击,亦无法力挽狂澜于既倒。此段奋斗史,虽败犹荣,是书篇幅畧嫌其短。然亦固为小疵,更是他日增补或续书时,
可发之覆。

  他如将“Tai Hing Gom”姓“Gom”名“Tai Hing”误列为姓“Tai”名“Hing Gom”;并将“白羊楼书庄”的英文店名“Bok Young Low Book Shop”省作“Young Low Book Shop”──凡此手民之偶误,皆可再版时纠正,仍无伤大雅。

  据引,每张华人注册护照背面均具双语声明,其中译为:“此照务须小心保存,以为人照相符之证据。此布。”著者若有中译英文原著之意,可改拟中文书名为“此照留痕:1923 苛例与侨耻的实录”。如此,英文原题背后的意蕴与真谛,庶几而得。

《The Paper Trail》著者 Catherine Clement。

  传统史籍──无论中西──从前多以官方文件为论述之资,此在上世纪八○年代犹然。我国实录体由官而民,盛于明清之际。今经中西合璧,能复兴于 Catherine Clement 博士《The Paper Trail》此一钜册,且可推而广之,铭记加侨因卌三条苛例而蒙受奇耻的方方
面面,诚可喜却又怎能不教人喜极而泣哉!

-----------------------------

作者介绍:历奇,生于香港,幼年移居加拿大,并于卑诗大学亚洲研究系毕业,主修中文,副修语言学。尝在港工作十余年,2021年旋归温哥华。在重新适应北美城居的同时,仍难舍香江因缘及情分,多所感怀。

T05

---------------------------------------------

>>>星岛网WhatsApp爆料热线(416)6775679,爆料一经录用,薄酬致意。

>>>立即浏览【移民百答】栏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华侨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买、交通、报税、银行、福利、生育、教育。
点击以下6大平台 接收加拿大新闻及生活资讯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8月全国失业率升至7.1% 流失6.6万职位

商业报告:加拿大官僚作风比特朗普关税对经济杀伤力更大

【赏世界】加航推全球旅行限时大减价 机票优惠做到9月8日

【阿浓专栏】家庭要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