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鹉专栏】加拿大的工与活:白人打球,华人打工

【漂流教室】来到加拿大,很多人说这里是天堂——空气清新,风景如画,最令人称道的是那传说中的“工作与生活平衡”(Work-Life Balance)。西人下班后不是去打球、健身、跑步,就是直奔酒吧享受“Happy Hour”,仿佛人生就是一场永不落幕的周末。
但对新移民而言,这种“平衡”就像北极光——美丽,却遥不可及。
大多数移民不是来度假的,而是来“打拼”的。语言不通、学历不认、税收高企,让人不得不从事最低工资的体力活。一份全职工作连房租都不够付,于是大家开始“多线作战”:早上咖啡店,中午餐馆,晚上清洁工,周末再加一份临时工。YouTube上有位来自中国的男士说他每周工作60到70小时,奔波在不同的工作场所,像极了现代版的“行走的打工人”。
更令人感到奇妙的是,那些已在加拿大扎根数十年的华人,早已买房,甚至拥有多栋房产出租,但仍在做着辛苦的蓝领工作。朋友在养老院工作,他说有位年近六十的同事,每天搬重物、洗碗、倒垃圾,工作节奏快得像在参加“职场版极限挑战”。但她却笑得灿烂,还说自己和老公两个人住在6000呎、带花园的大房子里,几个空房间也不愿出租——嫌麻烦,因为“种菜比较重要”。
是的,种菜。这些华人同事每天交流种植心得,什么番茄、黄瓜、四季豆,仿佛生活的意义就在于“今天种了什么,明天吃什么”。朋友感叹:“同样一份辛苦的蓝领工,人家做得那么开心,还有闲情逸致种菜,我却每天精疲力尽,腰酸背痛,沮丧挫败,还内耗不止:为什么要放弃稳定优渥的生活来这里过苦日子?”
这种文化差异令人深思。西人讲究“活在当下”,今天有酒今朝醉,月底口袋空空也不慌;华人则讲究“未雨绸缪”,工作、存钱、买房,永远在为明天做准备。安全感不是来自生活的品质,而是银行帐户的数字。
但也许,这就是“加拿大式的华人生活平衡”:白人打球,华人打工;白人Happy Hour,华人Happy Hard;白人种草,华人种菜。
这种生活虽然辛苦,但也有一种朴实的美——在汗水中种出希望,在劳动中找到归属。或许,真正的平衡,不是工作与生活的比例,而是心里是否踏实,是否能在异乡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作者:陈鹉,中文讲师一枚,教过香港几所大学,漂洋过海来到温哥华,继续用中文传道、授业、解惑(偶尔也解闷)。
>>>星岛网WhatsApp爆料热线(416)6775679,爆料一经录用,薄酬致意。
>>>立即浏览【移民百答】栏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华侨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买、交通、报税、银行、福利、生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