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朗專欄】從容地應對小費文化

【港人移加 591 / 阿朗專欄】居住在美國和加拿大的人,對小費文化肯定都不會陌生。原來北美的小費文化已經有超過150年的歷史。小費 (Tip) 最初是英國與歐洲貴族用來賞給僕人「表達感激」的方式,後來傳入美國。小費的原意是「額外給予的一點酬勞」,用來表達對服務人員的感謝與讚賞。顧客支付支付小費是屬於自願性,出於心意的,並不是一種強制給予。支付小費是顧客表達對優質服務的肯定。在顧客表達感謝的同時,服務員工亦感到被尊重。然而,這為了答謝服務員提供的優質服務之小費文化,在近年已經被徹底扭曲,已被認為是一種制度性的問題。它將雇主應承擔的薪資責任轉嫁給消費者。小費從「獎勵」轉變為「責任」,已與服務品質無關,變成一種強迫性的社交規範,讓顧客感到壓力。小費的比例也從原來屬隨心給予,到後來變成慣性的10%,再逐漸提升至今日的 15%–25%。當以信用卡支付普遍後,商舖會於電子支付工具預設好小費比例的選項,讓顧客在「被迫」的情況下,尷尬地作出選擇。而且個別商舖的預設小費,更是以税後作計算。這樣濫收小費的商戶,讓整個制度陷入「人人不滿卻難以改變」的困境。
我剛到埗多倫多的時候,經常被「鼓勵」要融入加拿大文化,當中也包括了支付小費的文化。就這樣,當我外出用膳時,都會給予15%的所謂「最低消費」的小費。甚至乎連在咖啡店買外賣咖啡時,也因為電子支付系統預設了小費的選項 ,我也乖乖地支付了消費。到後來,隨著生活上的開銷讓人喘不過氣,支付過多的小費已經是一種沉重的負擔。而且,個別商戶實際上也沒有提供過殷切的服務。服務員的態度反正就是知道,在固有的小費制度下,顧客一定要給予消費。我決定要將支付小費的主導權,重新放在自己的手裏。
現在,當我外出在餐廳用膳時,我會先行計算好打算給予的小費金額。當服務員把電子支付工具 遞給我作帳單支付時,我不會再理會它的小費預設金額,直接按下以金額作支付小費的自選選項,然後就把早已計算的小費金額輸入裝置。今天,我大部分支付小費的百分比,就控制在税前的 10%-12%之間。我亦作好心理準備,如何應付當有個別餐廳因嫌棄我給予的小費金額太少,而上前追討的情況。「只要自己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
文:阿朗

作者:阿朗,喜歡山與海,熱愛大自然。帶着探索世界的好奇心,來到四季分明的多倫多。用心感受着每個季節所給予的美好景致,用足印去體驗加拿大多元文化的活力。期盼在路途上,能遇上相交相知的伴。
>>>星島網WhatsApp爆料熱線(416)6775679,爆料一經錄用,薄酬致意。
>>>立即瀏覽【移民百答】欄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華僑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買、交通、報稅、銀行、福利、生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