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调试信息 - getPostsByCategory:
当前 cat_name: 健康
传入的 cat_slugs: %e5%81%a5%e5%ba%b7
当前页码: 1
is_lifetime: false
时间条件: 其他欄目 Default - 2023年1月1日后
查询结果:
找到文章数: 3311
最大页数: 332
当前返回文章ID数: 10
文章IDs: 7344817, 7343867, 7343853, 7343099, 7342450, 7342434, 7341469, 7341454, 7341433, 7341402
第1页第一篇文章日期: 2025-11-27
第1页最后一篇文章日期: 2025-11-24

防癌|癌症年輕化難避免?營養師教10招防9種癌 太懶惰易致癌?

【防癌/抗癌】癌症患者年齡近年愈趨年輕,曾有研究指全球50歲以下人士的癌症發病率激增近80%。有營養師指,在日常生活如果做好10件事,可有效預防至少9種癌症。

營養師教10招防9種癌 太懶惰易致癌?

營養師高敏敏在其Facebook專頁指,近年癌症患者年齡層不停下降,癌症不再是長者病,日常的生活方式與飲食習慣,都有機會增加患癌風險,因此她建議日常應做好以下10件事,可有效防癌:

1. 避免高糖飲食 

雖然吃糖與癌症沒直接關係,但高糖飲食容易致肥,而肥胖增患多種癌症風險,包括胰臟癌、乳癌、子宮內膜癌等。最可怕的是癌細胞特別愛糖,越多糖越活躍。因此世界衞生組織建議,每天攝糖量最好不超過25克才是健康之道。

2. 避免吃太燙 

不少人愛吃火鍋,喝熱湯,但是吃太燙的食物會損傷食道黏膜。研究指,超過60℃的食物對黏膜具有傷害性,雖然人體會自然修復,但對於愛喝熱湯者而言,食道粘膜復原的速度未必跟得上其喝熱湯的頻率,反覆傷害下會增加患食道癌的風險。

3. 避免吃煙燻食物

燻製食品如香腸、煙肉等,含有亞硝胺和苯駢芘等物質,攝入過多可能增加患肝癌、口腔癌等風險。此外,燻製食品通常含有較高的鹽分,長期食用有損血壓及腎臟健康,因建議少吃這類加工食品,多選擇新鮮天然的食材更健康。

4. 避免過量飲酒

喝酒對身體的傷害遠超想像,長期過量飲酒會損害肝臟,引發肝硬化甚至肝癌。酒精還會增加患口腔癌、食道癌的風險。所以喝酒應該限量且適度,據台灣衛福部的每日飲酒酒精標準量:

  • 女性每天不超過1個酒精當量 (10克酒精)
  • 男性每天不超過2個酒精當量 (20克酒精)
  • 一個酒精當量=15克酒精=105大卡

5. 忌吃發霉食物

發霉的食物中含有黃麴毒素,這是一種極強致癌物,即使高溫烹煮也無法完全破壞毒素。而黃麴毒素與肝癌的發病率高度相關,對肝臟傷害極大。

因此千萬不要怕浪費,把食物的發霉部分除掉後再繼續進食,選擇進食存放良好的新鮮食材是保護健康的第一步。

6. 及早戒煙

吸煙幾乎傷害全身器官,當中最直接受影響的就是肺部。煙草中的有害物質還會損害心血管系統,引發心臟病和中風。此外二手煙、廚房油煙也都可能增患肺癌風險。

7.避免吃油炸食物

蛋白質經油炸後,會產生致癌物異環胺,因此一些需反復煎、炸、烤的食物,如油炸鬼及臭豆腐等,當中含有大量異環胺。若經常大量攝取,患大腸癌的風險會提高,也會增加肥胖和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因此日常建議選用橄欖油等健康植物油,烹調時避免高溫油炸,並控制油的使用量,才能吃得安心又健康。

8. 避免吃醃製食物

醃製食品含有亞硝酸鹽,進入體內會轉化為致癌物亞硝胺。長期食用醃製食品,會增加患胃癌和食道癌的風險。而且醃製食品鹽分高,還會對腎臟和血壓造成負擔,建議少吃或適量進食醃製食品,多選擇新鮮食材,保持飲食清淡。

9. 飲食避免過鹹 

攝取過多鹽分會加重腎臟負擔,導致高血壓,還可能增加胃癌風險。因為攝取高鹽容易傷害胃黏膜,當黏膜受損修復時,致癌物就有機可乘,細胞突變、癌變的機會也大幅提升。

世界衞生組織建議,每天鹽的攝入量應少於6克,因此日常宜多用天然香料取代鹽調味,減少進食醃製食品和加工食品,對健康更有幫助。

10. 生活習慣忌太懶 

現代人因為忙碌,餐餐在外用膳、沒有時間運動等,更特別偏愛快速方便的加工食品,這些懶惰的習慣容易導致油、鹽、糖攝取量超標,出現肥胖、代謝等問題及令免疫力下降,還會減緩新陳代謝,影響血糖和脂肪代謝,增加患胰臟癌、肝癌風險。過去有不少研究指,肥胖與多項癌症皆有關連 。

雖然懶惰並不直接致癌,但會養成不健康的生活狀態,間接增加患癌的風險,保持適度的運動習慣與均衡飲食才是遠離癌症的關鍵之一。

T10

---------------------------------------------

>>>星島網WhatsApp爆料熱線(416)6775679,爆料一經錄用,薄酬致意。

>>>立即瀏覽【移民百答】欄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華僑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買、交通、報稅、銀行、福利、生育、教育。
點擊以下6大平台 接收加拿大新聞及生活資訊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泰國南部洪災慘況曝光 女睹母淹死塞冰箱 自己漂浮雪櫃四日終獲救

英政府收緊政策淨移民大跌69% 主因:以工作學習理由入境人數減

大埔宏福苑五級火|國際關注香港災情 普京向習近平表慰問 英澳發聲明哀悼

美國民警衛兵遇襲亡 特朗普啟動19國綠卡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