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调试信息 - getPostsByCategory:
当前 cat_name: 即時加國
传入的 cat_slugs: %e5%8d%b3%e6%99%82%e5%8a%a0%e5%9c%8b
当前页码: 1
is_lifetime: false
时间条件: 即時新聞 - 3個月以內
查询结果:
找到文章数: 2806
最大页数: 281
当前返回文章ID数: 10
文章IDs: 7332037, 7317928, 7331800, 7331714, 7331687, 7331642, 7331481, 7331605, 7331598, 7331568
第1页第一篇文章日期: 2025-11-15
第1页最后一篇文章日期: 2025-11-14

【評論】學簽設限暴露資金危機 亟須檢討大專營運模式

【世道仁心】有研究報告顯示,限制包括留學生等臨時居民數目,有助部份城市租金下調。與此同時,有公會組織警告,由於國際學生入學人數大幅下降,安省約1萬大專院校員工面臨裁員。把兩個報道放在一起,也許更有助了解一些社會政策的複雜性。

人口放緩似利租金薪酬

加拿大按揭及房屋公司(CMHC)上周二(7月8日)發表的報告指出,過去一年,公寓和出租柏文的平均月租下降2%至8%,原因是新租盤湧入市場,以及對留學生等臨時居民的限制。加拿大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4月份,臨時居民佔全國總人口7.1%,低於去年10月7.4%的峰值。CMHC 經濟學家認為,租房需求明顯出現疲軟,人口增長較慢地區的租金跌幅更大。

此外,智庫組織加拿大會議局(The Conference Board of Canada)上週一公布的經濟預測中指出,隨著人口增長速度放緩,未來幾年薪資上漲速度將會加快。

安省大專裁員近萬

然而,週三另一篇報道,安省公共僱員工會(Ontario Public Service Employees Union)發出警告,近萬名大專院校教職員工自去年以來已遭裁員或預計將失業,堪稱「安省史上最大規模裁員之一」。

工會與安省大專僱主委員會(College Employer Council )仲裁達成的教師合約指出,聯邦政府對國際學生人數設限,導致入學率和學費收入大幅下降,逾600個課程因此被取消或暫停。

避免以偏概全的結論

單看CHMC和加拿大會議局報告,不難得出限制臨時居民人數有助提升本地人生活質素的結論。然而,上萬人失業,明顯亦對本地經濟和民生帶來衝擊。

把不同報道綜合分析,也許能了解到,焦點不是臨時居民與本地人之間的張力,而是移民政策對當前社會民生和長遠國家發展都有重要影響。認為留學生對本地社區利多於弊,明顯是一個偏頗的看法;但強調本地高等教育事業必須依賴引入大量留學生,也是以偏概全的結論。

過份依賴國際生收入陷困局

國際學生人數在十年間翻倍成長,從2013/2014年的199,116人增至2022/2023年的468,087人,這對一些社區和留學生所獲教育質素都有負面影響。聯邦政府對學簽實施配額,是要矯正相關政策的失誤,卻暴露出另一政策問題:當局對高等教育補助不足。

由於人口結構變化、國內入學人數停滯,大專院校的財政壓力日趨沉重。國際生的平均學費為本地生的4至5倍,漸漸成了不少大專院校的重要經濟支柱。

以安省為例,2021年省審計長報告顯示,國際生在安省24間院校的學費收入中,佔比高達 68%。在一些省北部地區的學院中,更超過 90%。

高等教育策略協會(Higher Education Strategy Associates)的報告也指出,僅來自印度的國際生,於2023年就為安省的高等教育機構貢獻了20億元營運收入,高於省府的18億元補助。

高等教育是重要社會投資

取消學簽配額上限,大概不是解決之道,因為人口急劇增長,確對多個社會範疇造成影響。而且大專院校對國際生的依賴本就不穩固,塑造了一個脆弱的財務生態,只要一次政策轉變,就能讓整個體系陷入危機。如今高等教育領域所面臨的困境,正反映出大專院校近年過份依賴留學生收入的惡果。

高等教育是重要的社會投資項目,當局必須重新審視產業的財務結構,規劃資助,確保大學有一個可持續的營運模式。

文:廖長仁

---------------------------------------------

>>>星島網WhatsApp爆料熱線(416)6775679,爆料一經錄用,薄酬致意。

>>>立即瀏覽【移民百答】欄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華僑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買、交通、報稅、銀行、福利、生育、教育。
點擊以下6大平台 接收加拿大新聞及生活資訊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鄒至蕙稱拆測速相機恐令近千人失業 籲福特政府補償收入

多倫多阻礙街車罰款翻倍增至$500 暴雪時你必須知道的事

自由黨預算遭國會預算官批評 張瑋麟稱財政可持續

50歲以下大腸癌個案增 醫生教吃粟米自測風險 排出體外時間最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