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加拿大立國之路:一個壓力激發團結的故事
【世道仁心】世界局勢風起雲湧,關稅戰烏雲蓋頂、境內經濟脈絡不通、南鄰傳出吞併呼聲…... 種種麻煩事,近期榮繞着國民心頭。
然而,這不但不是我國首次面對類似局面,從前國民更是大踏步走出自己的路,締造出一個讓我們引以為傲的國度。
過去也曾經歷大時代
話說在1840年代中期,當時的加拿大還是「英屬北美」(British North America)殖民地,英國已尋求與美國達成自由貿易協議,但一直談不攏。直到1854年6月6日,終簽訂《互惠條約》(Reciprocity Treaty)。
根據條約內容,加美同意停止向多種天然資源產品徵收關稅,其中主要產品包括林木、穀物、肉類、芝士、煤礦。也擺平了沿岸區域的捕魚爭議,賦予美國漁民進入英屬北美大西洋沿岸水域的權利;英屬北美漁民則可以在北緯36度以北的美國沿海水域捕魚。
簽訂條約後,再加上發展連接起主要國內城市和部分美國城市的大幹線鐵路(Grand Trunk Railway),以後及1860年代初美國內戰需要大量物資,大大促進了加拿大的出口貿易和國內經濟。
還是堅定走自己的路
然而,好景不常。1860年初,大幹線鐵路陷入破產邊緣。美國南北戰於1865年結束後,部分美國人不滿英國在內戰期間傾向南方邦聯,提出吞併加拿大作為向英國報復的手段。
經貿方面也出現難題。由於美國市場廣大,《互惠條約》似乎更有利加拿大。再加上有美國政客不滿加方在內戰期間的取態,對《互惠條約》更是看不順眼。根據協定,條約的約束力為10年,其後任何一方均可中止條約。
在不穩定的大局勢下,與一個國力強大的鄰居共處,關鍵貿易關係備受衝擊,加拿大的前景面臨一個交叉點。在英治下加拿大省(Province of Canada)與麥當勞(John A. Macdonald)擔任共同省長的卡地亞(George-Étienne Cartier)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要麼建立一個英屬北美聯邦,要麼就被併入美國聯邦。」
麥當勞(John A. Macdonald)與卡地亞(George-Étienne Cartier)
美國當時是一個正在冒起的新興強國,市場潛力巨大;然而,加拿大還是決定走自己的路。
1866年3月17日,美國脫離《互惠條約》。
1867年7月1日,加拿大自治領(Dominion of Canada) 成立,走出邁向成為獨立國的第一步。
1867年英屬北美法案,導致加拿大邁向成為獨立國。
懷著闊大心胸踏出新途
今天,我們也正面臨一個波詭雲譎的時代。回顧國家歷史,正好提醒我們要用一個更闊大的心胸和眼界,視變幻動盪為機遇,走出新的一步。
陰霾,不會因高漲的愛國情懷而消散;挑戰,不會因激進的意識形態而屈服。
加拿大自治領成立之初,僅包含安省、魁省、新斯高沙省和紐賓士域省。愛德華王子島一直抗拒,直至1873年才加入。紐芬蘭(Newfoundland)不但沒加入,更於1907年也取得自治領地位,與加拿大分庭抗禮,到1949年才加入加拿大聯邦。
成為下一代國民的激勵
國家發展之路,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過往如是,今天也一樣。
慶祝加拿大日,正是要提醒我們,我國雖年輕,也是經歷了種種波折才走到今天。是從前的國民攀過一個又一個的難關,才建立起一個讓我們可以安居樂業的國度。
今天,我們如何克服眼前的挑戰,為國家摸索出新的路向,也將成為下一代國民的激勵。
文:廖長仁
>>>星島網WhatsApp爆料熱線(416)6775679,爆料一經錄用,薄酬致意。
>>>立即瀏覽【移民百答】欄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華僑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買、交通、報稅、銀行、福利、生育、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