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向華買船反高潮 我國須重振製造業
[世道仁心]卑詩渡輪(BC Ferries)早前宣布,將建造4艘渡輪的合同,批予中國招商局工業集團威海船舶有限公司,惹來政商界及民間組織一大波批評。
在全球化思潮最盛行的時期,普遍認為各國各有千秋。政府最大貢獻是去掉直接或間接的貿易關卡,財團在全球找最有利的地方投資,配合便宜的運輸成本,消費者獲得價廉物美的產品。
然而,隨著過程中陸續浮現的各種問題,民眾逐漸感受到除了買嘢平之外所需負擔的社會成本,不同國家體制所造成的不對等衝擊,滿滿樂觀氣息的全球化思潮慢慢失色,買嘢平已不再是民眾衡量國際經貿利益的唯一指標。這從對卑詩渡輪向華訂購新船的一些批評中,可見一班。
買嘢平已非唯一指標
省運輸廳長范和富 (Mike Farnworth) 嘗試為卑渡的招標決定作出辯護,指選擇中國船廠而非歐洲船廠,可節省 12 億元。卑詩渡輪公司首席行政總裁希門尼斯 (Nicolas Jimenez) 則說,不擔心加中之間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強調其主要關注是讓卑詩省獲得good deal。
不過,這種凸顯價廉物美的辯護,明顯不被受落。
例如,卑詩省勞工聯合會(BC Federation of Labour)的回應是:「這種短視的選擇,將使數億元流出本省,讓殘酷的獨裁政權獲利,而不是讓當地社區富裕起來。」
高貴林港市長韋斯特(Brad West)的社交媒體貼文說得更白:「一切都會變得更便宜,當你不在乎工人的待遇、支付多少工資、家庭溫飽、環境保護、安全標準、工作品質、人權、資金是否留在本地經濟,或國家利益。但真正的代價總會浮現出來。」
掏空製造業的社會成本
卑渡招標爭議,反映一個國家的製造業影響著多個社會範疇,商品價格只是其中一個考慮。
如果一個國家的製造業被掏空,往往會導致其他社會成本上升,例如廠房關閉帶來大量失業;部份工人轉型不順而引發的家庭問題;過分倚賴國外供應鏈,令國家失去自給自足的能力。
還有一項:國防。
重工業關係到國防
美國副總統萬斯(JD Vance)3月中旬,於旨在討論如何藉創新推動國家利益的「美國活力高峰會」(American Dynamism Summit)上發表演說時,特別提到造船業。
萬斯指出:「美國如今在全球造船業中僅佔0.1%,即—千分之一。另一方面,中國現在製造的商船數量,超過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提出這個,大概不只是談經濟問題,他接連上的背景,是在二戰期間,美國建造了數千艘船艦,用於運送部隊和物資,建造速度高達每兩天三艘。但現在呢?「光是去年,北京一家國營企業建造的商船數量,就超過了二戰結束以來,美國的全國總產量。」
特朗普政府要振興本土製造業的手段,令不少人反感;也有人指出,強迫廠商遷回美國,不一定會帶來更大經濟利益。
然而,縱觀美國政府對製造業的執著,似乎不只是經濟和就業的問題,更是關係到國防策略。有了這個角度,就可以察覺到,現美國政府最緊張的,似乎不是成衣、拖鞋、穿膠花等工廠,而是涉及高科技或器械的重工業。
AI、晶片等高科技產業,固然是重要領域;但各類精良的儀器和武器,也是國防中不可缺少的部份。要在必要時大量生產,需倚賴造船造車和各種機械的重工業廠房和人員。
加藉製艦艇圖振造船業
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造船業開始放緩,新船訂單見少買少,設備逐漸落後,技術工人另謀高就。
到2000年代,加拿大的造船業大幅放緩,多年來沒大量的新船訂單。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造船廠已顯得過時,而且無法輕易獲得設備、供應線和技術工人。
2010年,聯邦政府遂推出「國家造船策略」(National Shipbuilding Strategy),為加拿大皇家海軍、加拿大海岸防衛隊,以及加拿大運輸部造船。該策略的目標,不只是滿足當下需要,而是長遠鞏固國防,振興造船業,從而帶來可持續的工作機會,吸引資金和專才。
國防投資本地優先算盤
總理卡尼(Mark Carney)於6月9日宣布增撥軍費時,也提到國防投資優先考慮本國製造的生產和供應鏈。通過製造國防裝備,催谷製造業和創設職位,明顯是其用意之一。
翌日,卑詩渡輪就宣布向中國國企訂購4艘渡輪,可謂反高潮。
難怪運輸部長方慧蘭(Chrystia Freeland)向范和富發出措詞強硬的信件,明言對中國網路安全威脅的擔憂,「在當前的地緣政治背景下,卑詩渡輪竟選擇一家中國國有造船廠建造新渡輪,我對此感到沮喪」。
且看卑渡新船爭議如何發酵,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當前國內外的形勢下,推動製造業發展,不能再只強調價平,歸疚本地人工貴,而是有更多方面的考量。
文:廖長仁
>>>星島網WhatsApp爆料熱線(416)6775679,爆料一經錄用,薄酬致意。
>>>立即瀏覽【移民百答】欄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華僑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買、交通、報稅、銀行、福利、生育、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