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必做1类运动防大肠癌 研究揭死亡风险减37% 医生教4大运动方法

大肠癌为香港第3大常见癌症,有什么方法可以预防?有医生引述研究指出,每周必做1类运动,有助预防大肠癌,甚至大肠癌死亡风险可降37%。医生也教4大运动方法,并呼吁运动时出现某些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
胸腔暨重症专科医生黄轩在Facebook专页发文引述研究,该研究透过探讨临床前和观察性研究表明,发现运动可能改善癌症治疗效果。相关研究于《JAMA Network》(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2025年6月刊登。
做什么运动可防大肠癌?











做什么运动可防大肠癌?
该研究从2009年到2024年,共纳入889名受试者随机分配至两组,包括运动组(445名患者)或健康组(444名患者)。运动组受试者需执行特定运动计画,其内容包含两大重点:
1. 运动目标:
- 要求参与者于六个月内,将每周有氧运动量从基准值提升至少10MET-小时,并于后续两年半期间维持或持续增加运动量。
2. 运动项目:
- 快走:每周进行3到4次,每次约45至60分钟。
- 慢跑:每周进行3到4次,每次约25至30分钟。
研究有何发现?
- 运动组在无疾病存活期方面显著优于健康教育组,其疾病复发、新发原发癌或死亡的风险降低28%。
- 运动组5年无疾病存活率达80.3%,明显高于健康教育组的73.9%。
- 在总存活期方面,运动组同样表现优异,死亡风险降低37%。其8年总存活率高达90.3%,相较健康教育组的83.2%具有显著差异。
- 常运动能降低大肠癌复发率28%及大肠癌死亡率37%。
- 研究人员发现,在运动中的大肠癌患者中,有18.5%出现肌肉骨骼不良事件。其中有8例经确认与运动训练直接相关。
该研究在第三期临床试验证实运动能显著延长大肠癌患者于“术后完成辅助化疗后”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
做运动防大肠癌4大安全贴士
黄医生指出,即便运动对健康具有显著益处,仍强烈建议患者在展开任何运动计画前,务必先与主治医师、物理治疗师或专业教练进行详细咨询,透过专业评估个人身体状况及当前治疗阶段,量身订制最合适且安全的个人化运动处方。他也教4大方法,供大家参考:
1.循序渐进
运动计划应采渐进式调整,避免过度急进,运动强度与持续时间需依个人适应状况逐步提升。
2.注意身体反应
运动过程中若出现严重疲劳、恶心、心跳或血压异常飙升等不适症状,或是运动结束后持续超过30分钟仍无法缓解疲劳感,应立即中止运动并咨询医生。
3.避免在免疫力低下时外出
接受化疗期间若出现免疫机能下降情况,应暂停前往公共场所进行运动,建议改为室内快走、跑步机训练或上下楼梯等。
4.出现特殊情况的运动考量
- 骨转移:应避开直接施压于转移部位及周边肌肉群之运动。
- 淋巴水肿:进行阻力训练时需全程穿戴压力衣且采渐进式增加训练量。
- 神经病变:若症状加剧化,应中止训练或调整运动模式。
- 人造口:须特别防范感染风险,避免进行可能导致腹腔内压骤升的运动。
大肠癌有何常见征状?
据香港癌症资料统计中心资料显示,大肠癌是本港第3大常见癌症,同时亦是香港第2大致命癌症,在2022年已录得5190宗大肠癌新症及2270宗死亡个案。
根据香港癌症网上资源中心资料,早期的大肠癌有机会完全无症状。如有征兆,身体则可能出现以下变化:
- 大便带血、或呈黑色、带黏液,或直肠出血
- 排便习惯突变(持续便秘或腹泻)、粪便形状改变(幼条状)、大便后仍有便意
- 无故体重下降
- 下腹不适(腹部发胀或肠绞痛)
- 身体出现贫血征状:手脚冰冷、疲倦、心跳加速、气喘、面色苍白、头晕
什么人易患大肠癌?
癌症网上资源中心亦列出大肠癌的常见风险因素,不良饮食习惯和曾患有某些肠病的人,患大肠癌的机率更高:
- 饮食纤维含量不足
- 进食大量红肉和加工肉
- 缺乏体能活动、肥胖
- 饮酒和吸烟
- 带有遗传性的肠病,例如“家族性大肠腺瘜肉病”或“连氏综合症”
- 大肠长期发炎,例如“溃疡性结肠炎”
- 过往有大肠瘜肉
- 直系亲属有大肠癌家族史
资料来源:、癌症网上资料中心、香港癌症资料统计中心
T10
>>>星岛网WhatsApp爆料热线(416)6775679,爆料一经录用,薄酬致意。
>>>立即浏览【移民百答】栏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华侨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买、交通、报税、银行、福利、生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