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后骨质开始流失 3部位易骨折 专家教4招预防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骨骼新陈代谢疾病,患者的骨质密度会减少,令骨骼结构变得脆弱,引致骨折的风险亦会大大增加。根据数据,香港每年约有7,000宗髋部骨折个案,于2005年至2018年期间有超过33万人因跌倒而需要住院治疗,当中有超过30%的病人为年龄60岁以上的长者。随着香港人口逐渐老化,骨质疏松症亦成为值得关注的都市病。其实骨质疏松症可由不同原因导致,市民应从日常生活和饮食入手,及早预防,减慢骨骼里的矿物质流失。
35岁后骨质开始流失 3部位易骨折
骨骼会因应外在的需求变化,不断进行分解和重新组成,以代谢和重建骨质。骨质于35岁后会慢慢流失,而随着年龄增长,骨质流失的速度亦会加快,增加患上骨质疏松症的机会。骨质疏松症几乎没有明显病征,大多是骨折后才发现,患者平日可能会因为轻微碰撞跌倒,甚至咳嗽而导致骨折。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以下身体警号:
- 背痛
- 背部变得弯曲,导致驼背和变矮
- 发生骨折后才发现患上骨质疏松症,常见的骨折部位包括股骨、脊椎和前臂骨。
骨质密度扫描可用于诊断骨质疏松症。医生会就病人的年龄、性别、骨折风险和过往受伤病历决定病者是否需进行治疗。
骨质疏松高危族群:
部分因素或会增加患上骨质疏松症的机会,以下人士属于高危族群:
- 长者
- 更年期女性,过早绝经(40岁前)、提前收经(40至45岁)或曾接受卵巢切除手术后的妇女
- 久坐不动的人士
- 吸烟人士
- 酗酒人士
- 有骨质疏松症家族病史
- 长期缺少吸收钙质人士
- 长期服用高剂量类固醇药物人士
如何预防骨质疏松?
1. 均衡的健康饮食
由于摄取充足的钙质和维生素D对于保持骨质密度相当重要,因此我们应该:
- 多选择含丰富钙质的食物,例如:奶类食品、深绿色的蔬菜、豆类制品及果仁等。
- 多选择含丰富维生素D的食物,例如蛋黄、三文鱼和吞拿鱼。
- 减少进食含高盐分的食物。
- 避免摄取过量咖啡因,例如 不宜常饮用咖啡和浓茶
2. 适当的负重运动
每周进行3-4次,每次30至40分钟的负重运动和抗阻运动。
3. 适当晒太阳
维生素D最主要是透过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皮肤后在体内合成,但应避开中午时分的猛烈太阳,切勿曝晒,令皮肤晒伤。
4. 戒烟和避免饮酒
已经患上骨质疏松症的患者亦可采取适当措施以预防跌倒和骨折,例如不少长者会服食降低血压和血糖的药物,应多加留意身体指数的变化,预防头晕及跌倒。此外,市民亦可以于年轻时多注意骨质密度健康。部份人士可能因为生活习惯而容易缺乏钙质和维生素D,如要服用口服补充剂,可先向医护人员咨询。
撰文:香港都会大学护理及健康学院讲师 蔡嘉敏
T10
>>>星岛网WhatsApp爆料热线(416)6775679,爆料一经录用,薄酬致意。
>>>立即浏览【移民百答】栏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华侨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买、交通、报税、银行、福利、生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