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朗專欄】對多倫多醫療服務的無奈

【港人移加 446 / 阿朗專欄】曾經聽人說過:「免費的東西往往是最貴的。」這句看似「無厘頭」的道理,卻在加拿大的醫療系統中充分體現。
最近因為天氣變得寒冷,我身體有些不適。加上好一段時間沒去「拜訪」家庭醫生,擔心他會把我從病人名單上剔除。於是,我趕緊預約了診症。然而,就像往常一樣,這次預約也要等差不多兩個星期才能見到醫生。
到了約見當天,我準時抵達診所。接待處的職員把我安排到其中一間診症室,讓我等待家庭醫生。正等候時,聽到接待處有位女士在詢問這裏是否可以walk-in見醫生,因為她的女兒不太舒服。接待處職員告知她當天醫生的預約已滿,無法接收額外的病人,並建議她去同一醫療集團在其他區域的診所碰碰運氣。這位媽媽聽後顯得十分激動,說這已是她今天走訪的第三間診所,每一間都告訴她醫生的預約滿額,叫她去別的地方再試試。她質問診所為什麼自稱是walk-in診所,卻不接受walk-in病人,還抱怨說診所不接電話,也無法提前確認是否還有診位。接待處的職員表示明白她的處境,但卻愛莫能助。這位媽媽憤怒地說了句:「妳根本不明白!」隨後丟下一句「Thanks for nothing」,氣沖沖地離開。
我聽到這一幕,心裏感到一陣鬱悶,這的確是個無奈的現實。加拿大的醫療系統是以福利主義為基礎的全民醫療體系,這意味着基本的醫療服務對居民是免費的,費用由政府通過稅收支付。可世上哪有免費的午餐?這樣的系統往往伴隨着醫療資源短缺的問題,導致患者在接受非緊急手術、專科治療和診斷時需要長時間等待。此外,醫療系統經常處於超負荷狀態,醫生和護理人員壓力巨大,可能導致服務質素下降,患者滿意度也隨之降低。
我有一位朋友,剛從香港回到多倫多。她在香港時不小心摔斷了手腕骨。當時香港的醫生建議她做手術,植入鋼釘固定骨頭以促進癒合。但由於她趕着回多倫多,便決定回來再處理。不料,多倫多的骨科醫生經過幾次診斷後,表示不需要手術,建議只用簡單的包紮讓骨頭自然癒合。結果,我這位朋友的手腕骨癒合得很慢,且骨頭的位置似乎有點偏差。加拿大幾乎沒有私人醫療系統,即使我朋友願意自費手術,也難以找到私人醫院幫她處理。
當日,離開家庭醫生診所時,我對接待處的職員留下了一句:「妳剛剛處理得很好,謝謝妳!」
文:阿朗

作者:阿朗,喜歡山與海,熱愛大自然。帶着探索世界的好奇心,來到四季分明的多倫多。用心感受着每個季節所給予的美好景致,用足印去體驗加拿大多元文化的活力。期盼在路途上,能遇上相交相知的伴。
>>>星島網WhatsApp爆料熱線(416)6775679,爆料一經錄用,薄酬致意。
>>>立即瀏覽【移民百答】欄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華僑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買、交通、報稅、銀行、福利、生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