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调试信息 - getPostsByCategory:
当前 cat_name: 廖長仁-專欄
传入的 cat_slugs: %e5%bb%96%e9%95%b7%e4%bb%81-%e5%b0%88%e6%ac%84
当前页码: 1
is_lifetime: false
时间条件: 其他欄目 Default - 2023年1月1日后
查询结果:
找到文章数: 128
最大页数: 13
当前返回文章ID数: 10
文章IDs: 7300264, 7293498, 7286598, 7278193, 7271577, 7263906, 7257369, 7250012, 7243465, 7236891
第1页第一篇文章日期: 2025-10-13
第1页最后一篇文章日期: 2025-08-11

【評論】毒品政策須符科學態度 「證據為本」別淪為口號

【世道仁心】聯邦政府上周五以 「不足以保護公眾健康和維護公共安全」為由,拒絕了多倫多要求個人持少量毒品非刑事化的申請,不過,市府仍堅稱要求是「以證據為本」。在卑詩省推動毒品非刑事化實驗搞到雞犬不寧之際,「以證據為本」似乎漸淪為口號,或一種與現實脫節的偏執。

在聯邦政府正式拒絕毒品非刑化申請後,多倫多首席衞生官狄慧娜(Eileen de Villa)發聲明,指毒品非刑事化是「以證據為基礎的政策工具」。

卑詩省府推動毒品非刑化試驗計劃,以及向癮君子派發鴉片類藥物的「更安全供應計劃」時,不也經常強調是「以證據為本」嗎?為何政策開展一年多後,濫毒死亡人數不見減少(省府最新報告顯示,本年2月是該省連續第20個月逾175人濫毒死亡)?

有嚴謹計算大眾利益風險嗎?

當局當初有考慮到把政策放到現實生活中,會有犯罪組織介入、「安全毒品」轉售圖利、癮君子在咖啡店吸毒、毒販在醫院販毒、病人借毒性騷擾護士等可能性嗎?

如果「以證據為本」乃反映一種客觀、全面、科學性的嚴𧫴態度,當局是因為沒有任何具體證據表明推動相關政策會導致種種的擾民問題,還是他們所考慮的證據本身並未包括大眾利益受損等風險?

不過,也許最惱人的是,卑詩首席衞生官亨利(Bonnie Henry)在去年12月的「更安全供應計劃」檢討報告中竟說,證據顯示計劃「大抵上正面,但目前還不足以將這種干預措施描述為完全基於證據(fully evidence-based)」。

採用或排除了甚麼證據

卑詩省府和聯邦自由黨政府會否只是為了選舉,在毒品非刑化政策上先稍退一步?有可能。但如果實驗計劃很成功,又何需怕影響選情?如果只是惹來一少撮人的不滿,企硬豈不更顯得有原則?

回說多市,狄慧娜重申毒品非刑化是「以證據為基礎的政策工具」時,有汲取卑詩省過去一年多的實驗證據嗎?還是她所指的證據有相當狹窄的範圍,並不包括對社會大眾的影響?還是她在經過種種證據分析後,認為卑詩搞到一鑊泡,是因為卑詩省府不濟,多倫多一巿之力也能做得更好?

掩飾意識型態的口頭禪

以證據為本推動政策(又稱「循證決策」),在過去幾十年漸見流行。相對於只基於意識型態或政客立場去制定政策,循政決策被視為更可取的方式。

然而,跟其他社會科學一樣,採用甚麼證據、如何收集證據、排除哪些證據,都直接影響結論以及所制定的政策。如果當局未能科學性地全面檢視相關資料,做出的所謂「循證政策」,可能只是一種掩飾意識型態和偏執的手段,「以證據為基礎」只是一句嚇嗁反對者的口頭禪。

文:獨立時事評論員 廖長仁

---------------------------------------------

>>>星島網WhatsApp爆料熱線(416)6775679,爆料一經錄用,薄酬致意。

>>>立即瀏覽【移民百答】欄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華僑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買、交通、報稅、銀行、福利、生育、教育。
點擊以下6大平台 接收加拿大新聞及生活資訊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2026年度多市預算】居民獲邀參與諮詢  面臨10億元赤字或加地稅

大溫交警醒目立功 逮獲加拿大頭號通緝犯之一

省長福特批評汽車巨頭撤離安省轉至美國 轟「對工人極不公平」

男子涉網上發反跨性別及穆斯林恐嚇言論 被控煽動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