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中國對美進口地位不保 加國去風險化新啟示

【世道仁心】美國商務部未經通漲調整的貿易數據顯示,今年頭6個月,中國15年來首次不保美國最大進口來源國地位,被墨西哥和加拿大超越。這對加拿大未來的經貿發展方向,也有重要的啟示。

美國今年1到5月從中國進口的產品總額為1,690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減約25%;佔美進口貿易額比重降至19年來至低的13.4%。同期,美國從墨西哥進口產品金額創新高,達1,950億美元;加拿大也達1,760億美元,把中國擠到第三。

雞蛋不會全放印度

出現如此局面,首要原因,當然是美國鐵了心要去風險化(de-risking )。

剛過去在新德里舉行的G20峰會,印度可謂群星拱照,彷彿已奠定為取代中國的供應鏈生產商和消費市場。然而,除了要克服一些當前的問題外,汲取了對中國市場經驗,西方國家大概也警惕到,難保30年後印度不會像中國一樣,財大就氣粗,扼住供應鏈的咽喉。所以即使現時去風險化的對象是中國,各國也學會分散投資,不再把所有雞蛋放一籃。

美國商務部數據也反映了這趨勢。除了墨、加兩國搶了風頭外,今年1至5月,從東協成員國進口總額為1,240億美元,是歷來同期次高。東協佔美進口貿易額比重,過去十年增加了一倍。

中國勞動競爭力不再

不過,在商言商,在自由經濟國家,即使政府政府祭出政策,也不一定能說服所有商家跟隨,需其他因素配合。

《標普全球市場情報》(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的數據顯示,墨西哥製造業的勞動報酬僅為中國的84%。越南更低,僅為墨國的59%。在中國獲准加入世貿(WTO)之初,勞動成本和人口紅利是吸引外資的兩大因素,但現時這些利好條件,已逐漸被其他國家所取代。

便利的分散投資工具

對加拿大而言,針對中國的去風險化措施已經展開。較引人注目的是聯邦政府去年推出的《加拿大印太策略》 (Canada's Indo-Pacific Strategy),但已在運作的《加美墨協定》(CUSMA)更是便利的分散投資工具。

據加拿大政府的資料,加墨貿易和投資正穩步增長,2022年雙向商品貿易額超過497億元。墨西哥是本國第三大單一國家商品貿易伙伴;我國則是墨國第五大商品貿易伙伴。

對墨西哥而言,《加美墨協定》也是爭奪商貿市場的重大資產。《標普全球市場情報》數據顯示,在2022年,墨西哥已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覆蓋其出口額的96%,其中《加美墨協定》佔79%。

加美長年而廣泛的伙伴關係,再加上墨國政府大力推動爭取商品製造市場的政策,以及人力、運輸、自貿協定等優勢,我國在開拓印太地區市場的同時,北美肯定是重要的去風險化基地。

圖:路透社

文:獨立時事評論員廖長仁

訂閱星島網singtao.ca電郵快訊,每天可收到最快新聞資訊: https://www.singtao.ca/subscribe/singtao.php

>>>訂閱CCUE YouTube 頻道,查看更多吃喝玩樂、生活資訊影片。

【看星島*知天下】請立即下載「星島新聞(加拿大版)」App:
iPhone:https://apple.co/2IBi812
Android:https://bit.ly/2Pe8anu
share to wechat

延伸閱讀

share to wechat

延伸閱讀

品茶啖月餅 省長尹大衛與多位省議員同慶中秋

日本核污水︱第二輪核污染水排海將從10月5日開始

【有聲訪問】綠帶風波擊起千重浪 安省在野黨紛當政策攔路虎

【有聲新聞】星島A1中文電台 晨早新聞專輯

都市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