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港青在加国054】“回到二十岁 ”

【专栏】许多人或许在大学时期学会喝酒,一来是因为大学时代拥有更大的自由度,二来是宿舍生活的交际往来往往少不了酒。不过,我却等到大学毕业后才学会喝酒,一是因为大学时期依然要遵守门禁,二来是没有住宿舍的经验。

【港青在加国053】二手就是爽

【专栏】香港拥有号称“乞衣集中地”的网上交易平台Carousell,每次心动想买东西时,便想起连登讨论区有不少人讨论那些买家卖家有多无耻,心里的热火便迅速冷却下来了。还好加拿大有Kijiji,再次重燃了我买二手物品的雄心。

【港青在加国052】摄氏28度的一个晚上

【专栏】作为亚热带原住民,我以为自己早已适应炎夏,心底里有点瞧不起加拿大的夏天,以为这里再热也热不过香港,怎知道夏天还没正式到来,我已经被折磨得死去活来。

越帮越忙一例

包括无线电视新闻部,把这段视频播出,字幕显示“国家”二字加了引号。网上有人把这句话以慢速重复播放半小时,我听了十多次,觉得不能怪人家听成“国家”。

从We and us 到“我和我们”

“其实称呼李家超先生还有许多选择,同样亲切而不那么碍耳的是John,相信不少有地位人士叫林郑月娥女士Carrie而不是林太或特首。不知为什么,一些词语用英文就没有那么肉麻,love是一个。”

母亲的三面

母亲节,朋友传来一则“抖音”,题目是《母亲的多面性》,影片拍摄一位大约60岁的女士,先后对老伴、儿子、孙儿的态度。影片没有声音,只看到她的表情。

为何赚不到“诗人”名衔?

当有人被介绍为“诗人”时,往往有两种反应,一种是肃然起敬,文学作品中质素最高的是诗,作家中当然最高质素的是诗人。像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文坛上的地位多高。另一种则还以古怪的微笑,或许他们想起了浪漫的徐志摩,尽写些爱呀、死呀的肉麻句子,不知他们何以为生?因为诗的稿费如以字数计一定很低,而一般人的诗集是票房毒药,经常要自费才能出版。

学会不相信

上个月接到一个电话,劈头第一句,说根据他们的安全监察,发现我的信用卡有两宗可疑支出,一宗是什么,另一宗是什么,如果我否认有这样的交易请按1,如果同意有这样的支

【港青在加国051】我是业余肉类处理员

【专栏】来到加拿大后,自觉自己的“网球手”似是严重了不少,偶然握紧拳头也会隐隐作痛,大概是煮饭拿锅具的日子较以往多了。加上动刀的时间也多了很多,当然动刀并不是干什么坏事,而是斩猪劈鸡。

【港青在加国050】不学不学还须学

【专栏】小时候曾扬言一辈子都不要学打麻雀,总觉得这会使人沉迷得失控。即使长大后明白问题在于人不懂节制,也去除不了我根深蒂固的坏印象。

【港青在加国049】春季惊喜

倒也无关什么“花中四君子”,也不是受了白居易的影响,单纯觉得绿油油草地上,点点黄菊开得灿烂,显得十分娇俏可爱。

【港青在加国048】图书馆不准喧哗?

【专栏】对于自小便喜欢看书的我,流连图书馆是不可少的,无论小说、漫画以至杂志等,统统都要看个够本才肯回家吃饭。毕业后又顺势找了一份图书馆工作,作为职员,最常对读者说的就是“先生麻烦细声啲”,以免他们骚扰其他人。香港图书馆规矩多多,身为读者的话很难轻松投入于书本里,但对于想温习的学生而言又是一个安静的地方。

【港青在加国047】多伦多樱花寻根记

【专栏】自四月开始,樱花就成为多伦多的热门关键字,赏樱资讯铺天盖地,网上更有现场直播,无论是摄影发烧友、新移民、KOL还是樱花迷,都打醒十二分精神盯紧樱花的盛开状况,生怕错过满开的一刹。多伦多的樱花遍布多处,最热门的必定是海柏公园(HighPark),每年樱花盛开期都必定人满为患,甚至要实施交通管制,禁止车辆出入,可见加拿大人对樱花的狂热程度是不亚于香港人的。

【港青在加国046】加拿大静电威力惊人

【专栏】度过了加拿大的严冬后,我发现自己的御寒能力提高了,但也发现自己得了小小的后遗症,不过并不是什么冻伤,而是心理上的小问题,就是我现在已经被加拿大的“静电”电怕了。“噼啪”、“噼啪”大概是每个住在加拿大的人冬天都害怕听到的声音。这声音虽然是极之微细,但杀伤力惊人,没有错,这就是静电的声音。

34分之12

2004年,香港34位文化界知名人士联署,发起在西九成立香港文学馆或文化活动中心,经过18年仍然未能成事,却已有12人先后去世。

郁金香之谜

“郁金”是一种香草的名字?酿制美酒发出郁金的香味,盛在玉碗里闪耀着琥珀的光泽?还是“郁金香”就是酒名?

“唐英年,你知道什么是文学吗?”

2004年作联发起联署,由文化界三十四位知名人士,包括饶宗颐、刘以鬯等建议在西九设立文学馆藏,一直得不到当局的支持。

乐翁安息

在朋友的脸书上得知乐翁王齐乐老师逝世的消息,一代教育家、书法家以98岁的高龄安息,桃李满天下,亦可以无憾矣!

移民对错

我移民那次,因多伦多一位先生就移民问题被港报一位专栏作者挞伐,我忍不住插嘴,替移民者辩护,引起颇长时间的笔战。对方的主要论点是香港像一只快沉的船,爱港者应同舟共济,而不应像老鼠跳船。他们以此抢占道德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