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雜誌|建造物管提升安全 科技作業減高風險 持續熱浪可引發猝死 颱風暴雨險象環生

與極端天氣共存系列 之 建造物管篇

極端天氣為本港帶來持續熱浪,戶外工人健康風險大增,有工會指出,近年猝死個案有所上升,料與酷熱和長時間工作有關;暴雨與颱風亦頻繁來襲,現場安全管理尤為重要。與此同時,物業管理業人員在惡劣天氣下堅守崗位,應對突發情況,業界坦言營運壓力不輕,人手不足更會面臨罰款。面對挑戰,業界積極尋求應對方案,如建造業透過智慧科技、無人機及機械狗進行監測及巡查,物管業則引入機械人協助清潔與巡邏,減少現場高風險作業。

暴雨過後地盤積水濕滑,容易導致工人跌倒或觸電。
暴雨過後地盤積水濕滑,容易導致工人跌倒或觸電。

 

根據勞工處及天文台的數據顯示,本港在近3年的5月至8月期間,累計發出153次黃色工作暑熱警告及60次酷熱天氣警告;當中,今年錄得34次黃色工作暑熱警告及19次酷熱天氣警告。而今年首個酷熱天氣警告在4月發出,上一次在4月發出相關警告已是2022年(見表一及二)。

 

酷熱天氣成為常態,建造業總工會理事長周思傑指出,許多工人即使感到不適,也不會休息,「管工說可以休息,但工友心態上也不敢這樣做,可能會被人說『蛇王』(偷懶)。」他續指,若每天都要求休息,或引起其他工友不滿,「會有群體壓力在,令工友硬撐下去。」

他引述數據說,近年工人猝死個案有上升趨勢,去年錄得40宗,較前年的21宗顯著增加(見表三),相信與酷熱天氣及長時間工作有關。

 

地盤管工判斷影響工人安全

暴雨與颱風同樣對工人構成安全威脅。周思傑指出,暴雨過後地盤積水濕滑,容易導致工人跌倒或觸電;颱風過後,棚架和吊船等高空設施有機會存在安全隱患。他舉例,2021年颱風「獅子山」襲港期間,比華利山發生大型棚架倒塌,造成1名女工死亡,而較早前,港珠澳人工島地盤亦在紅雨期間未停工,發生工字鐵滑落,造成1死1傷。

他強調,地盤管理人員對於現場的判斷,很大程度影響工人的安全,但往往因工期壓力而有所輕視。他說,今年天水圍曾發生吊船延遲收回,導致工人在暴風雨期間被困半空,當日天文台在下午1時左右已發出惡劣天氣警告,但相隔近2小時,管工才要求收回吊船,導致危險發生。

2021年颱風「獅子山」襲港期間,比華利山有棚架倒塌,造成1名女工死亡。 路透社
2021年颱風「獅子山」襲港期間,比華利山有棚架倒塌,造成1名女工死亡。 路透社

 

建造業總工會理事長周思傑指,地盤管理人員對現場的判斷,影響前線工人的安全。
建造業總工會理事長周思傑指,地盤管理人員對現場的判斷,影響前線工人的安全。

 

惡劣天氣下,物業管理和保安人員也照常上班,確保大廈不會處於「真空」狀態。香港物業管理及保安業培訓導師協會會長劉浩榮說,物管公司需在風雨來臨前,啟動一系列應對程序,包括巡查排水管、加固大型玻璃窗,並提前準備沙包、吸水泵等應急物資等;同時,管理處會發出通知,提醒住戶採取預防措施。

劉浩榮透露,為增加員工的工作意願及士氣,管理公司會在極端天氣的日子提供額外津貼,但8月的多個颱風及連場黑雨,對管理公司的財政帶來壓力。

香港物業服務聯盟主席甄韋喬亦指出,現時業主開標時,部分會在合約要求承辦的管理公司「包底」,例如惡劣天氣期間,管理公司需要承擔員工上下班的交通費及風更津貼等;若員工因交通受阻而導致人手不足,管理公司甚至會面臨罰款。他呼籲,業主立案法團對於服務外判商應予以實報實銷,不應添加額外罰款,因管理公司在投標時難以預估極端天氣的情況。

物管人員在颱風前於屋苑放置沙包擋水。
物管人員在颱風前於屋苑放置沙包擋水。

 

感應器物聯網掌握實際情況

面對極端天氣,建造業界正尋求應對之法。建造商會會長廖聖鵬指出,颱風平均延誤工期3至5天,黑雨後亦需1至2天清理地盤,而暴雨及颱風可能破壞部分建築材料,需要更換;地盤需增加臨時排水設施與抽水泵,導致成本上升。近年政府及部分承建商轉用預製組件,大幅減少現場作業時間,降低受天氣影響的風險;避免在風季安排高危工序,及預留額外工期。

此外,業界也積極引進創新科技,例如透過人工智能攝像頭、感應器及物聯網監測地盤水位與土質變化;使用無人機與機械狗巡查高風險區域,並透過建築信息模擬(BIM)等數碼技術,掌握地盤實際情況等。

建造商會在2023年推出《工作暑熱警告下建造業實務指引》,針對休息時間及紓緩措施提出多項建議。廖聖鵬指出,過去2年指引的執行情況暢順,7、8月因酷熱天氣而出現健康問題的工人未見明顯增加,「好像是比過往減少了」,認為地盤管理人員及工人的意識已有所提升。

工權會總幹事蕭倩文認為,現時業界的訓練課程仍以傳授手工技能為主,期望加入科技相關內容。
工權會總幹事蕭倩文認為,現時業界的訓練課程仍以傳授手工技能為主,期望加入科技相關內容。

 

工業傷亡權益會總幹事蕭倩文建議,應鼓勵工人「自主休息」,並為新入行或久未在酷熱天氣下工作的工人設熱適應期。她又提到,杜拜會在指定月份實施時段性強制停工,香港或可借鑑。

隨預製組件廣泛應用,傳統工序如灌石屎、釘板等需求下降,蕭倩文相信,接下來會越來越多使用預製組件、機械人取代人手。她認為,現有職業訓練課程仍以傳授手工技能為主,未能緊貼行業變化,期望業界能逐步增加科技相關內容,幫助工人轉型。

周思傑亦建議,政府應向工人傳達轉型意識,並投入更多資源,協助工人進行技術培訓及轉型。他鼓勵工人及早裝備自己,從體力勞動轉型為技術操作。

香港物業管理及保安業培訓導師協會會長劉浩榮認為,物管人員處理突發事件的應對無可取代。 受訪者提供
香港物業管理及保安業培訓導師協會會長劉浩榮認為,物管人員處理突發事件的應對無可取代。 受訪者提供

 

物管人員在惡劣天氣下通常仍會上班。
物管人員在惡劣天氣下通常仍會上班。

 

訓練應變能力 應對極端天氣

物管行業近年亦積極應用不同科技,劉浩榮指出,本港已開始試用機械人協助清潔與巡邏等單一重複性工作,減輕前線人員的勞動負擔,提高屋苑的管理效率和質量。不過,他強調在處理突發事件時,管理人員的應變能力、同理心與親和力依然不可取代。

他提到,目前保安員考牌前必須完成16小時的基本訓練課程,涵蓋颱風、水浸、火警等緊急事故處理,但並未就應對極端天氣設立特定課程,而物管公司主要透過定期派發通告和實習,讓員工模擬應對停電、水浸或電梯事故;坊間也有提供課程,惟時數不算多。他希望未來能有特定課程,助業界應對極端天氣,「因應實際狀況和氣候變化會較好。」

甄韋喬亦說,部分閉路電視能偵測人面及識別不軌行為,必要時發出警報,但由於私隱、成本高昂及人口密度高等原因,未廣泛應用。

巡邏機械人「小保」協助屋邨日常保安巡邏工作。 房委會圖片
巡邏機械人「小保」協助屋邨日常保安巡邏工作。 房委會圖片

 

中暑猝死個案難列工傷索償過程困難

香港正面臨日益嚴峻的極端天氣挑戰,其中酷熱天氣對戶外工作者的健康構成嚴重威脅。近年疑由高溫引發的猝死個案有上升趨勢,惟在現行勞工法例下,相關個案在工傷界定和索償過程中卻困難重重。

「我有建造業的朋友,雖然稍微肥胖,但也算健康,有次下班他在更衣室突然倒下,最終不治。」建造業總工會理事長周思傑歎言,今年已發生多宗中暑猝死的個案。

他指出,現行勞工法例下,猝死未被明確界定為工業意外,保險索償亦須有醫生證明,「醫生怎樣證明工友在工作期間,因勞累或天氣問題引致死亡?如果本身有些身體毛病,那就被界定為非工業意外」,導致家屬在追討賠償時屢遭阻礙。

工業傷亡權益會總幹事蕭倩文補充,工傷的定義必須涉及「受傷」,惟中暑或熱衰竭並沒有明顯的「受傷過程」。她無奈表示,要證明死亡純粹由高溫引起極為困難,本港也缺乏專門處理此類個案的醫生,「我們跟進的個案中,沒有一宗有醫生能寫明。」多數情況下,死因會被歸咎於工人本身的疾病,例如爆血管或突發性心臟病。

她指出,家屬唯一的追討途徑是申請法律援助,但若法援不獲批,追討近乎無望,即時是在工作暑熱警告生效期間暈倒致死的個案,「基本上沒有1宗能成功追討。」曾有家屬堅持了近7年,最終仍因追討無望而放棄。

記者:潘明卉

--

與極端天氣共存系列

漁農生態篇:每日雜誌|暴雨狂風痛擊漁農 業界求變應對衝擊 水浸失收改盆種換品種 抗浪魚排護漁獲增韌性

---------------------------------------------

>>>星島網WhatsApp爆料熱線(416)6775679,爆料一經錄用,薄酬致意。

>>>立即瀏覽【移民百答】欄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華僑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買、交通、報稅、銀行、福利、生育、教育。
點擊以下6大平台 接收加拿大新聞及生活資訊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明愛醫院切盲腸切錯輸卵管 調查報告揭受訓醫生評核框架不清 未能評定能否獨立處理緊急手術

林定國:香港可為「一帶一路」項目提供世界級法律服務

警截可疑車檢可卡因依托咪酯 拘4男女涉藏有危險藥物

64歲女子土耳其參與三項鐵人比賽期間心臟病發 入境處 : 已按當事人家屬意願提供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