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杂志|建造物管提升安全 科技作业减高风险 持续热浪可引发猝死 台风暴雨险象环生

与极端天气共存系列 之 建造物管篇

极端天气为本港带来持续热浪,户外工人健康风险大增,有工会指出,近年猝死个案有所上升,料与酷热和长时间工作有关;暴雨与台风亦频繁来袭,现场安全管理尤为重要。与此同时,物业管理业人员在恶劣天气下坚守岗位,应对突发情况,业界坦言营运压力不轻,人手不足更会面临罚款。面对挑战,业界积极寻求应对方案,如建造业透过智慧科技、无人机及机械狗进行监测及巡查,物管业则引入机器人协助清洁与巡逻,减少现场高风险作业。

暴雨过后地盘积水湿滑,容易导致工人跌倒或触电。
暴雨过后地盘积水湿滑,容易导致工人跌倒或触电。

 

根据劳工处及天文台的数据显示,本港在近3年的5月至8月期间,累计发出153次黄色工作暑热警告及60次酷热天气警告;当中,今年录得34次黄色工作暑热警告及19次酷热天气警告。而今年首个酷热天气警告在4月发出,上一次在4月发出相关警告已是2022年(见表一及二)。

 

酷热天气成为常态,建造业总工会理事长周思杰指出,许多工人即使感到不适,也不会休息,“管工说可以休息,但工友心态上也不敢这样做,可能会被人说‘蛇王’(偷懒)。”他续指,若每天都要求休息,或引起其他工友不满,“会有群体压力在,令工友硬撑下去。”

他引述数据说,近年工人猝死个案有上升趋势,去年录得40宗,较前年的21宗显著增加(见表三),相信与酷热天气及长时间工作有关。

 

地盘管工判断影响工人安全

暴雨与台风同样对工人构成安全威胁。周思杰指出,暴雨过后地盘积水湿滑,容易导致工人跌倒或触电;台风过后,棚架和吊船等高空设施有机会存在安全隐患。他举例,2021年台风“狮子山”袭港期间,比华利山发生大型棚架倒塌,造成1名女工死亡,而较早前,港珠澳人工岛地盘亦在红雨期间未停工,发生工字铁滑落,造成1死1伤。

他强调,地盘管理人员对于现场的判断,很大程度影响工人的安全,但往往因工期压力而有所轻视。他说,今年天水围曾发生吊船延迟收回,导致工人在暴风雨期间被困半空,当日天文台在下午1时左右已发出恶劣天气警告,但相隔近2小时,管工才要求收回吊船,导致危险发生。

2021年台风“狮子山”袭港期间,比华利山有棚架倒塌,造成1名女工死亡。 路透社
2021年台风“狮子山”袭港期间,比华利山有棚架倒塌,造成1名女工死亡。 路透社

 

建造业总工会理事长周思杰指,地盘管理人员对现场的判断,影响前线工人的安全。
建造业总工会理事长周思杰指,地盘管理人员对现场的判断,影响前线工人的安全。

 

恶劣天气下,物业管理和保安人员也照常上班,确保大厦不会处于“真空”状态。香港物业管理及保安业培训导师协会会长刘浩荣说,物管公司需在风雨来临前,启动一系列应对程序,包括巡查排水管、加固大型玻璃窗,并提前准备沙包、吸水泵等应急物资等;同时,管理处会发出通知,提醒住户采取预防措施。

刘浩荣透露,为增加员工的工作意愿及士气,管理公司会在极端天气的日子提供额外津贴,但8月的多个台风及连场黑雨,对管理公司的财政带来压力。

香港物业服务联盟主席甄韦乔亦指出,现时业主开标时,部分会在合约要求承办的管理公司“包底”,例如恶劣天气期间,管理公司需要承担员工上下班的交通费及风更津贴等;若员工因交通受阻而导致人手不足,管理公司甚至会面临罚款。他呼吁,业主立案法团对于服务外判商应予以实报实销,不应添加额外罚款,因管理公司在投标时难以预估极端天气的情况。

物管人员在台风前于屋苑放置沙包挡水。
物管人员在台风前于屋苑放置沙包挡水。

 

感应器物联网掌握实际情况

面对极端天气,建造业界正寻求应对之法。建造商会会长廖圣鹏指出,台风平均延误工期3至5天,黑雨后亦需1至2天清理地盘,而暴雨及台风可能破坏部分建筑材料,需要更换;地盘需增加临时排水设施与抽水泵,导致成本上升。近年政府及部分承建商转用预制组件,大幅减少现场作业时间,降低受天气影响的风险;避免在风季安排高危工序,及预留额外工期。

此外,业界也积极引进创新科技,例如透过人工智能摄像头、感应器及物联网监测地盘水位与土质变化;使用无人机与机械狗巡查高风险区域,并透过建筑信息模拟(BIM)等数码技术,掌握地盘实际情况等。

建造商会在2023年推出《工作暑热警告下建造业实务指引》,针对休息时间及纾缓措施提出多项建议。廖圣鹏指出,过去2年指引的执行情况畅顺,7、8月因酷热天气而出现健康问题的工人未见明显增加,“好像是比过往减少了”,认为地盘管理人员及工人的意识已有所提升。

工权会总干事萧倩文认为,现时业界的训练课程仍以传授手工技能为主,期望加入科技相关内容。
工权会总干事萧倩文认为,现时业界的训练课程仍以传授手工技能为主,期望加入科技相关内容。

 

工业伤亡权益会总干事萧倩文建议,应鼓励工人“自主休息”,并为新入行或久未在酷热天气下工作的工人设热适应期。她又提到,杜拜会在指定月份实施时段性强制停工,香港或可借鉴。

随预制组件广泛应用,传统工序如灌石屎、钉板等需求下降,萧倩文相信,接下来会越来越多使用预制组件、机器人取代人手。她认为,现有职业训练课程仍以传授手工技能为主,未能紧贴行业变化,期望业界能逐步增加科技相关内容,帮助工人转型。

周思杰亦建议,政府应向工人传达转型意识,并投入更多资源,协助工人进行技术培训及转型。他鼓励工人及早装备自己,从体力劳动转型为技术操作。

香港物业管理及保安业培训导师协会会长刘浩荣认为,物管人员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对无可取代。 受访者提供
香港物业管理及保安业培训导师协会会长刘浩荣认为,物管人员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对无可取代。 受访者提供

 

物管人员在恶劣天气下通常仍会上班。
物管人员在恶劣天气下通常仍会上班。

 

训练应变能力 应对极端天气

物管行业近年亦积极应用不同科技,刘浩荣指出,本港已开始试用机器人协助清洁与巡逻等单一重复性工作,减轻前线人员的劳动负担,提高屋苑的管理效率和质量。不过,他强调在处理突发事件时,管理人员的应变能力、同理心与亲和力依然不可取代。

他提到,目前保安员考牌前必须完成16小时的基本训练课程,涵盖台风、水浸、火警等紧急事故处理,但并未就应对极端天气设立特定课程,而物管公司主要透过定期派发通告和实习,让员工模拟应对停电、水浸或电梯事故;坊间也有提供课程,惟时数不算多。他希望未来能有特定课程,助业界应对极端天气,“因应实际状况和气候变化会较好。”

甄韦乔亦说,部分闭路电视能侦测人面及识别不轨行为,必要时发出警报,但由于私隐、成本高昂及人口密度高等原因,未广泛应用。

巡逻机器人“小保”协助屋邨日常保安巡逻工作。 房委会图片
巡逻机器人“小保”协助屋邨日常保安巡逻工作。 房委会图片

 

中暑猝死个案难列工伤索偿过程困难

香港正面临日益严峻的极端天气挑战,其中酷热天气对户外工作者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近年疑由高温引发的猝死个案有上升趋势,惟在现行劳工法例下,相关个案在工伤界定和索偿过程中却困难重重。

“我有建造业的朋友,虽然稍微肥胖,但也算健康,有次下班他在更衣室突然倒下,最终不治。”建造业总工会理事长周思杰叹言,今年已发生多宗中暑猝死的个案。

他指出,现行劳工法例下,猝死未被明确界定为工业意外,保险索偿亦须有医生证明,“医生怎样证明工友在工作期间,因劳累或天气问题引致死亡?如果本身有些身体毛病,那就被界定为非工业意外”,导致家属在追讨赔偿时屡遭阻碍。

工业伤亡权益会总干事萧倩文补充,工伤的定义必须涉及“受伤”,惟中暑或热衰竭并没有明显的“受伤过程”。她无奈表示,要证明死亡纯粹由高温引起极为困难,本港也缺乏专门处理此类个案的医生,“我们跟进的个案中,没有一宗有医生能写明。”多数情况下,死因会被归咎于工人本身的疾病,例如爆血管或突发性心脏病。

她指出,家属唯一的追讨途径是申请法律援助,但若法援不获批,追讨近乎无望,即时是在工作暑热警告生效期间晕倒致死的个案,“基本上没有1宗能成功追讨。”曾有家属坚持了近7年,最终仍因追讨无望而放弃。

记者:潘明卉

--

与极端天气共存系列

渔农生态篇:每日杂志|暴雨狂风痛击渔农 业界求变应对冲击 水浸失收改盆种换品种 抗浪鱼排护渔获增韧性

---------------------------------------------

>>>星岛网WhatsApp爆料热线(416)6775679,爆料一经录用,薄酬致意。

>>>立即浏览【移民百答】栏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华侨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买、交通、报税、银行、福利、生育、教育。
点击以下6大平台 接收加拿大新闻及生活资讯

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

警截可疑车检可卡因依托咪酯 拘4男女涉藏有危险药物

李家超晤教资会成员 积极推进北都大学城建设 冀本地大学更多与海内外院校合作

林定国:法治为经济破局提供条件 吁港人抛开困扰创机遇

南丫海难|家属苦寻真相十三载终迎来死因研讯 联署公开信感谢各界 “正义或会迟到,却从不曾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