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臟癌難察覺?身體現1先兆患病率高6倍 醫生教必吃1類蔬菜降20%風險

胰臟癌常被稱為「癌王」,是因為早期難以發現,因而致死率高。不過,有醫生指出,身體如出現1徵兆,有機會令患胰臟癌風險大增6倍,恐怕可視為胰臟癌先兆之一。如果要預防胰臟癌,在日常生活應從何入手?
胰臟癌難察覺?醫生揭現1先兆易中招 風險高達6倍
胃腸肝膽科醫生錢政弘在其Facebook專頁發文指,常說胰臟癌難以早期發現,其實更常見且需高度警覺的是「脂肪胰」現象,即胰臟組織出現異常脂肪堆積。在超聲波檢查中,胰臟的實質迴音強度明顯比高於肝臟及腎臟,影像中表現明亮的白色顯影。流行病學的調查發現,有脂肪胰的患者罹患胰臟癌的風險較一般人高出6倍,且約50%的胰臟癌病患發現有脂肪胰,因此脂肪胰可算是胰臟癌先兆之一。
為何會出現脂肪胰?
錢政弘醫生表示,胰臟內脂肪過度堆積將導致脂肪激素分泌異常、引發胰臟持續性輕微發炎、氧化壓力上升以及粒線體功能受損等病變,這些變化會進一步刺激致癌基因KRAS的活性。此外,脂肪胰還會激活胰臟星狀細胞,加速組織纖維化及腫瘤基質生成,最終促使胰臟腺癌的發生與轉移。
5大方法防胰臟癌 吃這類食物患癌風險降20%
如何有效預防胰臟癌?錢政弘醫生指出,日常應做到以下5件事,有助預防胰臟癌:
如何預防胰臟癌?


















預防胰臟癌5大貼士:
1. 戒煙
戒煙可使患胰臟癌風險降低30至50%,避免二手煙也同樣重要。
2. 避免甜食
葡萄糖會增加胰臟的Kras基因突變,誘發胰臟癌,日本女性胰臟癌發生率上升,便是推測與甜食文化相關。
3. 控制三酸甘油脂
高三酸甘油脂促使脂肪堆積於胰臟組織,形成「脂肪胰」,導致IL-6等發炎物質與游離脂肪酸直接傷害細胞DNA。將三酸甘油酯控制至<150mg/dL,有助降低胰臟炎復發率和胰臟癌風險。
4. 多吃十字花科蔬菜
十字花科蔬菜能夠結合膽酸,幫助腸道減少膽酸回收。另外,這類蔬菜中富含異硫氰酸鹽、芥蘭素、葡萄糖二酸等抗氧化物,可以協助清除次級膽酸和代謝物的毒性,減少對胰臟和腸道黏膜的傷害,因此對胰臟癌和大腸癌都有預防作用。
十字花科蔬菜包括椰菜花、白菜、椰菜、火箭菜、羽衣甘藍、芥蘭、西蘭花、白蘿蔔、蘿蔔葉等。
5. 多吃含β-胡蘿蔔素食物
β-胡蘿蔔素可減少促炎性細胞因子如IL-6、TNF-α等的產生,從而緩解慢性胰臟炎。它同時是一種強效抗氧化劑,能中和自由基,減少氧化反應對細胞的損傷。
一星期吃5份β-胡蘿蔔素含量高的食物,例如南瓜、紅蘿蔔、菠菜等,有助減少20%罹患胰臟癌的風險。
胰臟癌6類常見症狀 大便呈1顏色要小心
胰臟癌有何症狀?根據香港醫管局資料,胰臟癌是香港第4號致命癌症。胰臟位於腹腔深處,在胃部與大小腸等器官後面,導致當出現胰臟癌時,其位置較隱蔽難發現,加上胰臟癌初期病徵並不明顯,不少病人到胰臟癌晚期才察覺患病,影響生存率。即使胰臟癌可以進行手術切除,復發的風險也比一般癌症高。
如果身體出現以下症狀,可能是患上胰臟癌的警號:
- 上腹部出現與飲食無關的持續疼痛,並會反射至背部
- 食慾不振、噁心、嘔吐、消化不良、腹脹等腸胃障礙現象
- 出現黃疸、皮膚痕癢、大便呈陶土色
- 體重短時間內銳減
- 上腹部出現固定、堅硬的腫塊
- 腹水
胰臟癌患者較常出現以下併發症:
- 黃疸
- 當腫瘤擴大壓迫神經,腹痛會加劇
- 嚴重體重下降,進食情況差的病人可能需要鼻胃管餵飼或靜脈輸入營養補充品
引發胰臟癌原因是甚麼?10類人易中招?
胰臟癌成因是甚麼?甚麼人易患胰臟癌?據香港醫管局資料,胰臟癌的成因仍未完全明瞭,有可能是胰臟的細胞變異增生。大部份的胰臟癌指的是來自胰管上皮細胞的腺癌。
醫管局指,胰臟癌較常發生於65歲以上人士身上,此外,以下10類人風險也較高:
- 種族:黑人的風險較高
- 性別:男性比女性有更高風險
- 抽煙:吸煙者比不吸煙者患上胰臟癌的機會高出大概2至3倍
- 糖代謝異常:糖尿病可以增加患上胰臟癌的風險
- 超重:超重的人有較大風險
- 飲食:長期過量進食動物脂肪和少吃蔬菜和水果會較易患上胰臟癌
- 化學品:長期接觸殺蟲劑後、石油或染料
-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患上胰臟癌的機會比非患者高出2倍
- 遺傳性胰臟炎:遺傳性慢性胰臟炎會增加胰臟癌的機會,但非常罕見
- 慢性胰臟炎:常與胰臟癌一同發現,但並不一定是導致胰臟癌的原因
資料來源:胃腸肝膽科醫生錢政弘(獲授權轉載)、醫管局
專家履歷:錢政弘
台灣基隆長庚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
T10
>>>星島網WhatsApp爆料熱線(416)6775679,爆料一經錄用,薄酬致意。
>>>立即瀏覽【移民百答】欄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華僑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買、交通、報稅、銀行、福利、生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