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人物】沉默的鏡頭:多倫多聾人攝影師Casey首辦個展 走遍北美亞洲七城記錄文化點滴

沉默的語言,或許是最好的紀錄。多倫多聾人攝影師陳康譽(Casey)首次參與本地年度盛事 CONTACT Photography Festival 2025,舉辦個人攝影展《Diversified Life: A Visual Journey Through Cultures》。他以 55 幅原創攝影作品,記錄他走訪北美與亞洲七個城市時所見的人文與風景——從加拿大原住民節慶,到香港流浮山的日落美景,皆收錄其中。
Casey接受加拿大《星島》訪問表示,他花了一年時間籌備展覽;患有先天性弱聽的他在無聲世界中,反而能更敏銳捕捉人性的細膩與文化的脈動。這次展覽,也是他在患癌逝世的哥哥臨終前的鼓勵下,實現了個人夢想。

開幕禮當日,現場提供港人熟悉的蛋撻,供出席人士享用。(何逸蓓攝)

除了蛋撻,現場也提供港人熟悉的白兔糖,讓本地加拿大人認識香港文化。(何逸蓓攝)
攝影展開幕禮於上周四(15日)在怡陶碧谷Assembly Hall舉行。會場接待處擺放著港人熟悉的蛋撻、白兔糖,雖然這是加拿大本地攝影節,Casey卻希望透過食物,推廣香港文化;案上亦擺放著Casey特製的書簽,讓觀眾留下回憶。
這張書簽特別之處,是右側印有Casey半透明的攝影作品,在光影投射下,相片會透出不同背景,Casey說希望手持書簽的讀者能「尋找發掘到適合自己的世界」,就像攝影一樣,捕捉到片刻屬於自己的色調與光影。

現場派發Casey特製的書簽,印上了他這次攝影展的作品。(何逸蓓攝)

特製書簽在光影投射下,半透明的照片會呈現出不同背景,寄寓每個人均可「找到屬於自己的天地」。(何逸蓓攝)
患癌胞兄臨終前鼓勵追夢

Casey憶述,罹患癌症末期的哥哥在臨終前,曾鼓勵他不要放棄攝影夢。(何逸蓓攝)
由於遺傳基因突變,Casey自出生起便無法聽見聲音。即使左耳植入了人工耳蝸,仍然近乎失聰。他自一歲起學習廣東話唇語,這些年來,他都在香港主流學校就讀,後來修讀產品設計和攝影。2023年,他隨太太移居多倫多,而太太是循「香港救生艇計劃」來加讀書;他則在本地繼續攝影創作。
在多倫多的日子,Casey除了成為本地華語獨立電影《敗走麥城》的劇照攝影師,以及在市集擺賣自己攝影作品印製成的明信片外,他在太太鼓勵下,首次報名今屆CONTACT攝影節,最終成為少數能夠入圍的香港攝影師。

Casey表示,花了一年時間籌備攝影展,頗為辛苦。(何逸蓓攝)
Casey憶述,自己花約一年籌備攝影展,包括走訪香港、加拿大兩地,印製相片、親自製作相框等。回港過程中,他獲得哥哥的鼓勵;當時,他的哥哥正值癌症末期,依舊鼓勵Casey不要放棄攝影夢,「希望你能夠繼續做自己鍾意做嘅嘢」。其後,哥哥病逝,Casey一方面處理哥哥身後事,一方面繼續籌備攝影展。
Casey又說,這次攝影展對他意義重大,因為在香港聽障人士不易獲得機會,但在加拿大卻能融入主流社會,不分種族、傷殘,彼此只用藝術語言表達自己。然而,這次是他人生之中,首次在主流社會舉辦個人攝影展覽,尤為興奮。
由於Casey自小學習廣東話唇語,不擅於英語讀唇,這次能夠入圍,他感謝前香港嶺南大學英文系講師May的協助,與主辦單位開會時把他的廣東話翻譯成英文。
協助英文翻譯。-1024x683.jpg&f=jpeg&w=815&q=75&v=1)
Casey從小學習廣東話唇語,這次能夠入圍,他感謝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前講師May(右一)協助英文翻譯。(何逸蓓攝)
用鏡頭紀錄文化

Casey走遍7個北美及亞洲城市,紀錄當地人文風景。(何逸蓓攝)
縱然活在無聲世界,Casey說少了世界的雜音,反而有助他用眼睛觀察世界。這次攝影,他走遍加拿大、美國、香港、日本、台灣、泰國和新加坡,紀錄當地文化與生活。

Casey展覽了4張在多倫多拍攝的原住民遊行情況,反映原住民對身份認同的訴求。(何逸蓓攝)

作品《Dance for the Spirits》拍攝多倫多的原住民一邊跳舞表演,一邊遊行,這除了反映民族共融,亦反映了原住民對身份認同的訴求。(何逸蓓攝)

作品《Pride in the Dance》拍攝多倫多一名原住民仰天的神情,其神秘感有如思考「上天庇佑」原住民獨特身份的存在。(何逸蓓攝)
開幕禮當日,他帶記者遊覽「攝影走廊」,細說每張相片的故事。舉例,一連四張的加拿大原住民照片,Casey說是他兩年前到埗多倫多後,拍攝原住民慶典活動。當時,原住民一邊跳舞表演,一邊遊行,正好顯示原住民共融的張力,同時反映他們對身份認同的訴求;另一張原住民仰天的神情,襯托出一種莫名的民族神秘感,Casey表示有如思考「上天庇佑」他們獨特身份的存在。

Casey表示,每一張相片,都記載著每一個地方的文化故事。(何逸蓓攝)

作品《Harvest of the Tides》攝於香港流浮山,日落美景記載著Casey與攝影老師師徒之間的美好回憶。(何逸蓓攝)

作品《Reflections of Emotion》攝於日本東京,黃昏下一名神情疲憊的上班族於電車內繼續工作,與車外兩名自在旅行的少女形成鮮明對比,襯托出日本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態度。(何逸蓓攝)
至於他最喜愛的攝影作品,莫過於在香港流浮山拍攝的《Harvest of the Tides》,正好捕捉2019年社運前的日落時光。當時,他向攝影老師學習,這張相片正好記載師徒之間的美好回憶。同樣是「夕陽之下」,另一張拍攝於日本東京黃昏時份,當時電車內一名神情疲憊的上班族,與車外兩名自在旅行的少女形成鮮明對比,襯托出日本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態度。

作品《Literary Lawn Escape》攝於美國,一名年輕男孩躺在草地上閱讀書本,輕鬆休閒,有別城市裏「玩手機」的低頭族的生活取態。(何逸蓓攝)

有在加港人向Casey反映,其多倫多地鐵攝影作品,讓對方回想起香港地鐵的包容度不如加拿大,至少在多倫多的車廂是容許「人狗共融」。(何逸蓓攝)
雖然Casey自有一套沉默的觀察,但他樂見有港人對他的照片有不同詮釋。例如一張在多倫多地鐵拍攝的照片,有在加港人向他反映回想起香港地鐵的情況,不如加拿大般包容,容許「人狗共融」。他希望這次展覽吸引本地人觀賞以外,也希望香港人能有共感,「因為香港呢個地方好細,好似一個困住咗嘅城市,走唔到出嚟睇闊啲。我想影多啲相畀香港人睇,其實藝術世界好大。」
CONTACT Photography Festival是多倫多自1997年起,每年舉辦的城市攝影節。今年有逾100名攝影藝術家參與,並於市內不同地點展出作品,主題涵蓋人文與自然、身分認同反思、城市對話和流行文化等。

二樓同樣有Casey的攝影作品。(何逸蓓攝)
展覽資訊︰
CONTACT Photography Festival 2025 Exhibition
《Diversified Life: A Visual Journey through Culture》
展覽日期:2025年5月14日至2025年6月12日
開放時間︰周一至五10am-5pm;周六10am-1pm
展覽地點:Assembly Hall Gallery, 1 Colonel Samuel Smith Park Drive, Etobicoke, ON
採訪、攝影︰何逸蓓
>>>星島網WhatsApp爆料熱線(416)6775679,爆料一經錄用,薄酬致意。
>>>立即瀏覽【移民百答】欄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華僑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買、交通、報稅、銀行、福利、生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