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退化症患者大脑微胶粒含量高6倍 医生警告3大行为恐吞胶 扭开樽盖也中招!
【脑退化】微塑胶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如长期摄取更恐伤大脑!有医生引述研究指,患脑退化症的患者大脑中发现累积塑胶微粒比健康人群高出多达6倍,这显示身体如长期摄取微塑胶,恐增患上脑退化症的风险。而日常生活中有3大行为,恐会吞下微塑胶伤身而不自知,其中扭开樽盖竟然也是一大陷阱!
脑退化症患者 大脑微胶粒含量高6倍
减重医生萧捷健在Facebook专页发文引述一项于2025年2月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发表的研究指,研究团队发现,生前曾患脑退化症的死者,其脑部塑胶微粒累积量竟比健康人群高出3至6倍,部分案例甚至更高。
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的研究团队运用“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技术,检测人体各器官塑胶含量,包括大脑、肝脏和肾脏等器官。结果发现,大脑为塑胶微粒累积浓度最高的器官,这些微粒主要沉积于血管壁与免疫细胞内。研究透过比较不同年份的样本,还发现2024年死者脑中塑胶含量较2016年增加约50%,显示累积塑胶微粒的情况可能越来越严重。
医生警告3大行为恐吞胶 扭开樽盖也中招
萧捷健医生也引述多项研究,列出3种大行为可能会导致吞下塑胶微粒,其中扭开樽盖也出事。
什么行为恐吞大量塑胶微粒?
3大行为可能会吞塑胶微粒
1. 吃香口胶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研究团队在2025年于美国化学学会(ACS)年会上发表一项初步研究,研究人员让受试者咀嚼市面上常见的香口胶后发现,不论哪种香口胶,仅需在咀嚼的前 8分钟内,就会释放高达94%的塑胶微粒,平均每克香口胶会释放约100颗微粒。若养成每天吃香口胶习惯,一年恐累积摄入超过3万颗塑胶微粒。
2. 开樽装水盖
2021年发表在《水与健康期刊》(Journal of Water and Health)的研究指出,每次开关樽装水盖,瓶盖与瓶口摩擦就会释放约500颗塑胶微粒进入水中,且开关次数越多,水中含有的塑胶微粒就越多。此外,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团队于2024年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的研究指出,透过运用先进的“受激拉曼散射显微术”发现樽装水有非常微小的“纳米塑胶”,而检测市售的樽装水,更发现每公升竟含有高达24万个塑胶颗粒。
3. 塑胶容器/包装
外卖杯和涂层纸杯在装热饮时,会促使内层塑胶淋膜释放微小塑胶粒子;而塑胶砧板,在切菜过程中经刀具反复刮擦,也会产生细小的塑胶碎屑混入食材中。
微塑胶或含塑化剂 经常接触增乳癌风险90%
人体摄入的微塑胶,当中若含有塑化剂,可能对健康产生危害。根据香港食安中心资料,塑化剂(又称增塑剂)是用来加入硬塑料等物料中,使更具弹性和耐用。广泛用于多种工业和消费产品,主要用于聚氯乙烯(PVC)产品,当中有些用于食物接触物料。
由于塑化剂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污染物,我们无可避免会透过食物、水或皮肤与塑胶接触等不同途径摄入小量塑化剂。不过,人体可有效代谢和排出邻苯二甲酸酯等塑化剂,摄入小量邻苯二甲酸酯不会影响健康。
不过,台湾中研院于2014年发布一项的研究报告指出塑化剂与乳癌的关系。研究团队追踪11,923名女性达20年,证实经常接触塑化剂产品、暴露于塑化剂的女性,患乳癌风险比一般人高90%。
专家履历:萧捷健
台湾体重管理主治医师、美国运动医学会健身教练(ACSM-CPT)培训师、国际运动营养学会认证(ISSN)运动营养专家。
资料来源:减重医生萧捷健、香港食安中心
T10
>>>星岛网WhatsApp爆料热线(416)6775679,爆料一经录用,薄酬致意。
>>>立即浏览【移民百答】栏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华侨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买、交通、报税、银行、福利、生育、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