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人物︱書也移民(上)】91歲三益書店「書二代」蕭常廣 親述父親戰前開書店歷史 97前移民多倫多重開書店藏百年書
【人物專訪】書,記載了知識,也記載了離散的軌跡。
1997 年之前,香港回歸前景未明,加拿大湧現大批港人移民,連帶華人文化,包括閱讀中文書的風氣,一同轉移陣地。90 年代黃金期,數十間香港中文書店,從舊地「移民」至多倫多,包括在香港有逾 50 年歷史的「三益書店」,由現年 91 歲的「書二代」蕭常廣移加後重操故業。90 年代興起的「中文淘書樂」,紓解了不少移民港人鄉愁。
91歲蕭常廣在父親逝世後,接手「三益書店」生意;其後於 1995 年移民多倫多。(何逸蓓攝)
但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實體書店日漸式微,昔往經歷「黃金時代」的多倫多老牌中文書店,如今剩餘不足 5 間。但在 2019 年後新一波香港人移民潮,從香港回流至加拿大的 Sandra(見【非常人物︱書也移民(下)】),毅然放棄香港教師「鐵飯碗」,選擇來加追尋「書店夢」,盼在異地保存香港文化與身分;甚至奔波加港兩地,為在加港人代購送書。
97 前後這兩代人,如何用書本,記載了香港人移民故事?
「書二代」97 前移民 百年歷史線裝書一同遷居
店內藏有數本清朝、民初線裝書,部分書籍由蕭常廣父親蕭金於戰時搜羅,如今已剩餘不多。(何逸蓓攝)
其中一本收藏書籍印有「光東書局印行」,是民初時期出版書籍。(何逸蓓攝)
「我哋最耐嗰本係清朝年代,都唔係好耐。」91 歲的三益書店「書二代」蕭常廣,緩緩吐語。
店鋪剛從萬錦市搬至士嘉堡兩個多月,由於蕭常廣身體轉差,書店主力由六旬妻子 Lisa 打理,一周暫時只開放兩天。由清朝民初,到香港九七回歸書籍、90 年代武俠小說、各式各樣文學書籍,以至中國字畫等,店內藏書逾萬本。二人估計連計倉庫,有逾十萬本書。
兩夫婦帶記者到倉庫參觀,蕭常廣指向兩、三座「小書山」,目測逾五、六千本,部分為絕版香港「九七書籍」;Lisa 亦拿了數本民初「線裝書」給記者閱覽,書上寫有「光東書局印行」,那是從戰時搜羅的舊書。
其中一個倉庫後方,豎立了幾座「小書山」,記者目測總計有約五、六千本書。圖為其中一座「小書山」。(何逸蓓攝)
蕭常廣憑著他少時記憶,娓娓道來書局歷史。「三益呢,就係 1941 年,我老豆響(香港)中環鴨巴甸街開書鋪,再之前就喺摩羅街,摩羅上街擺地檔嘅。嗰陣時你知啦,啲鋪又少,我講緊一九二幾年、三幾年,咁啊(父親)擺地檔嘅。」
入行賣書前,蕭父是「做豉油」出身,後來由朋友「肥老董」帶入行;蕭常廣憶述父親白手興家的故事,Lisa 在旁補充︰「早期嗰啲書呢,冇乜來源㗎嘛,有時就去執啲垃圾房(書籍),(蕭父)咁樣執返嚟嘅,當年嘅書;圖書館呀,同埋後期做做下呢,啲人係拎上門收,咁樣樣囉。」
蕭常廣娓娓道來,父親戰時開書局的歷史。(何逸蓓攝)
百年線裝書至今保存妥當,Lisa 笑言多虧「多倫多天氣乾燥」,致使不易被蟲蛀。(何逸蓓)
後來,蕭父在香港逝世後,蕭常廣繼承父業;90 年代與妻子以「企業移民」之名,移民到多倫多。原有香港三益書店的舊書,包括逾百年歷史的舊書亦隨之「移民」。Lisa 笑言,幸得多倫多天氣乾燥,不如香港天氣潮濕,加上自己閒時修補,這些百年歷史的「線裝書」,方以保存至今。
90 年代書市林立 中文書賣到缺貨
從三聯、天地、中華、新華、陳湘記、森記、創作和三益等逾十間中文書店,在 90 年代港人移民潮林立多倫多市內,是獨立中文書店的黃金期。
Lisa 憶說,最初在 1996 年開業,店內中文書即使標價比香港昂貴,仍然「賣到缺貨」。當時,香港移民對中文書籍十分渴求,「全部都係鍾意睇港版啦,小說呀、文學呀、散文呀之類,歷史書係冇咁多嘅嗰陣時。」然而,「上咗年紀嘅人呢,就係保留文化嘅方面多啲嘅。咁(當時香港)年青人呢,就最主要係消閒嘅書多啲。」舉例,當年的武俠小說、言情文學散文,正是香港移民一解鄉愁、暢銷的中文書籍類別。
三益書店於 90 年代「黃金期」開業,當時許多移民港人藉著閱讀中文書解鄉愁,致使不少「港版書」缺貨。(何逸蓓攝)
適逢其會,三益書店開設在萬錦市世紀皇宮酒家附近;Lisa 憶說,不少華人飲茶後,便到書店閒逛「淘寶」,由此成為當時華人、年輕人「好去處」熱點。
目睹時代變遷 從結業同行收購中文書
與此同時,在 90 年代開店初期,由於中文書貨源不足,當時三益書店在市內收購二手書籍,不少老華僑,或有部分人因為搬遷,決定將書籍賣給書店。Lisa 憶起昔日景況,「有時收到舊書,舊到過百年嘅都有。因為早期有好多老華僑嚟咗好耐,完全唔識英文嘅。咁有時就會收到呢啲咁嘅嘢(過百年歷史書),依家就少囉。」
Lisa 說,有部分儲貨「港版書」,已經絕版。(何逸蓓攝)
店內有不少舊時代「敏感書」。(何逸蓓攝)
不少移民港人到店內「淘寶」找舊書。(何逸蓓攝)
後來,2001 年,中國來加移民潮興起,Lisa 便從中國引進大量簡體字中文書,包括歷史、文學和字畫等書籍。高峰期時,三益書店在多倫多有兩間分店,繁、簡書兼賣,兩夫婦各打理一間,直至蕭常廣身體情況轉差,方在 2022 年關閉分店。也自疫情後,書店沒再從中國取貨。如今店內剩餘書籍,大部分為昔日收購的二手書。
蕭常廣經營三益書店28 年,目睹多倫多中文書業如何變成夕陽行業。(何逸蓓攝)
經營書店近 30 載,蕭氏夫婦亦目睹著獨立書店行業式微,不敵時代變遷。Lisa說,眼見不少同行結業,他們曾經從結束的書店,如成功書店,收購中文書,「所以咪越嚟越多書,多過舊時好多」,累計多達逾十萬本。
互聯網的興起,固之然對獨立書店是一大衝撃;但 Lisa 眼見仍有不少年輕人到店內尋書,「摷返舊時嘅書,有歷史價值嘅書」,致使他們有固定客量,捱足 28 年,「係書嘅價值保留,我哋捱得到有近 30 年,唔係少歷史㗎」。
蕭氏夫婦估計,由倉庫到店鋪門面累計有逾十萬本書,猶如圖書館。(何逸蓓攝)
盼有愛書之人接手延續書業
隨著時代淘汰,傳統書店要「求變」生存。三益書店亦不例外,透過售賣「副產品」如毛筆、宣紙和按摩工具等,以平衡收支。
三益書店賣毛筆等副產品,以維持收入。(何逸蓓攝)
店內有售懷舊卡式錄音帶。(何逸蓓攝)
Lisa 說,有上了年紀的舊顧客喜歡到店舖買粵曲唱片。(何逸蓓攝)
二人經營書店多年,坦言對書店充滿感情,不捨結束。28 年裏,他們最不捨顧客情誼,如香港新亞書店老闆蘇賡哲,自學生年代已到香港三益書店「淘書」,至今與蕭氏有近六、七十年情誼;Lisa 說,「咁多年好有感情,返到嚟就同啲熟客仔聊天,返到鋪頭好開心㗎,好快就過一日。」
如今書店後繼無人,蕭氏年過九十,Lisa 則年近 65 歲退休之齡。Lisa 直言,最盼望有愛書之人接手生意,以延續多倫多中文書業。蕭常廣則再三強調,「保留中華文化,係我哋個願望嚟嘅」。
由生於亂世,到時代躺平,由離散到異地相聚,「三益」在歷史洪流裏,留下了文化與身分印記。
由蕭金創辦的三益書店,於 1941 年戰時在香港營業,有逾 50 年歷史。(網上圖片)
三益書店「書二代」蕭常廣自移民後,在多倫多經營了 28 年。(何逸蓓攝)
三益書店
營業時間︰暫定周三、六
地址︰210 Silver Star Blvd, Unit 802, Scarborough, ON
採訪、攝影︰何逸蓓
>>>星島網WhatsApp爆料熱線(416)6775679,爆料一經錄用,薄酬致意。
>>>立即瀏覽【移民百答】欄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華僑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買、交通、報稅、銀行、福利、生育、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