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華裔家長Jasmine有話說 036】我喜歡萬聖夜的N個理由

【專欄/華裔家長Jasmine有話說 036】一轉眼萬聖夜近在眼前。小朋友興奮了。
畢竟又大一歲,小朋友的興奮點不在糖果本身,而在萬聖夜裝飾。我們社區精心裝飾的人家不少。鬼魂,女巫,骷髏,蝙蝠,殭屍,惡魔,恐怖電影人物,各種元素俱全。到萬聖夜,聲,光,電動,加上各色裝扮川流不息的人群,就是一場和宗教,種族,背景,傳統無關的世俗大狂歡。
讓我驚奇的是,對這些妖魔鬼怪,小朋友一點也不害怕。我小時候不一樣,我小時候怕得要命。不過轉念一想,我現在也不害怕了呀。我小時候害怕,是見得少。像小朋友這樣,從小看到大,見得多了,就習慣了,也就不害怕了。

所以這算是萬聖夜的一個好處。把所有讓人心驚膽戰的事物具象化,有形化,製造成可觸可感的實體,讓人一次看個夠。於是祛魅成功。
於是我每天走過人家門口,看到一個個骷髏頭,骷髏架,斷手斷腳,大白鬼魂,眼睛都不眨一下。看到它們,就和看到燦爛的秋葉一個樣。
可是我從前經歷過的,我一輩子也忘不了。一次是看一個古裝電影,驚見士兵手上的人頭。一次是路過學校實驗室,猛然看到一具骷髏。我嚇得魂飛魄散。
還有一次發生在成年以後。那次看了一個港片。是個鬼片。問題是電影裡的鬼自始至終不曾出現,出現的只有風聲,樹影,月光,陰影。見不到鬼,然而我只覺得那個鬼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看了電影以後很久,我都被那個鬼影籠罩,無法擺脫。我小時候受到的,只能叫驚嚇,成年以後的那次經歷,才能叫恐怖。
而這也是東方鬼和西方鬼最大的不同。東方的鬼,是無形的。從來只存在於想像中。西方的鬼,最初也源於想像,但是卻被賦予形體,被具體化,被實質化,被多樣化,被細節化,直至被世俗化,被娛樂化。
所以東方的鬼節,也就是中元節,只有大街小巷燃香燒紙的人們,而鬼魂,是看不到的。
換個角度講,這些看不到的,只存在於人們的想像中的鬼魂,其實又並不需要太多想像力。它們不用問,長得和人一模一樣。於是東方的鬼,是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的;是只宜肅穆,不宜喧鬧的。

這和萬聖夜,有天壤之別。於是我有一個大膽猜測:
西方人和東方人對待鬼魂和靈異事物的態度,是不是從側面印證了兩方個性上的最大區別?這個區別就是:西方人務實,東方人務虛。換句話說,西方人傾向於面對,東方人傾向於逃避。於是西方人硬碰一切人類早期無法理解和難以解釋的事物,越害怕越要上,直到不害怕為止。推而廣之,西方人對其他未知事物的態度也類同,於是古人無法想像的諸般發明,基本都源自西方。而東方人則不語怪力亂神,面對個人無力解決的問題,隱入的是詩詞歌賦,嚮往的是桃花源。雖然解決不了問題,但只要個人道德高尚,也就問心無愧。於是問題果然並不消失,而是一代傳一代,一直傳到現在。
當然,也可以換個說法,那就是西方人「野蠻」,東方人「文明」。
瞎猜而已,不必當真。

其實我和小朋友一樣喜歡萬聖夜。我喜歡的是裝扮。在萬聖夜,我們可以穿上各種平時不可能穿的服裝,扮成和我們日常生活截然不同的角色。大人孩子都可以進行裝扮。小朋友扮過忍者,士兵,航海家,我扮過愛神,女巫,吉普賽人。我們倆裝扮好,一起去要糖,對我也是樂事。
和我一樣喜歡裝扮的,可不分東方人和西方人。比如上海,成都,東京,首爾的萬聖夜,人們裝扮狂歡,熱鬧程度和西方任何城市相比都不遜色。所以萬聖夜,早就不僅僅是西方風俗和西方節日。萬聖夜,恰好是全球化的人類新文明正在成形的實證。
剛好這段時間很多「文化衝突」和「反對移民」的新聞。這些新聞,都只是表象。這些新聞,反證了在技術高度發展,信息極速傳播的時代,各大陸和各文化背景的人們正在共同鑄造一種新文明。我們大家,不是東方人,也不是西方人,我們是遍佈全球的新人類。
扯遠了。今年扮什麼,還沒想好,周末帶小朋友去逛Spirit Halloween。
文:語冰
圖:Pexels

作者簡介,湖南人,廠礦子弟,移加二十餘年。兩個孩子的母親。重構寫作者。
-----------------------------------------------
T05
>>>星島網WhatsApp爆料熱線(416)6775679,爆料一經錄用,薄酬致意。
>>>立即瀏覽【移民百答】欄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華僑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買、交通、報稅、銀行、福利、生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