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华裔家长Jasmine有话说 036】我喜欢万圣夜的N个理由

【专栏/华裔家长Jasmine有话说 036】一转眼万圣夜近在眼前。小朋友兴奋了。
毕竟又大一岁,小朋友的兴奋点不在糖果本身,而在万圣夜装饰。我们社区精心装饰的人家不少。鬼魂,女巫,骷髅,蝙蝠,僵尸,恶魔,恐怖电影人物,各种元素俱全。到万圣夜,声,光,电动,加上各色装扮川流不息的人群,就是一场和宗教,种族,背景,传统无关的世俗大狂欢。
让我惊奇的是,对这些妖魔鬼怪,小朋友一点也不害怕。我小时候不一样,我小时候怕得要命。不过转念一想,我现在也不害怕了呀。我小时候害怕,是见得少。像小朋友这样,从小看到大,见得多了,就习惯了,也就不害怕了。

所以这算是万圣夜的一个好处。把所有让人心惊胆战的事物具象化,有形化,制造成可触可感的实体,让人一次看个够。于是祛魅成功。
于是我每天走过人家门口,看到一个个骷髅头,骷髅架,断手断脚,大白鬼魂,眼睛都不眨一下。看到它们,就和看到灿烂的秋叶一个样。
可是我从前经历过的,我一辈子也忘不了。一次是看一个古装电影,惊见士兵手上的人头。一次是路过学校实验室,猛然看到一具骷髅。我吓得魂飞魄散。
还有一次发生在成年以后。那次看了一个港片。是个鬼片。问题是电影里的鬼自始至终不曾出现,出现的只有风声,树影,月光,阴影。见不到鬼,然而我只觉得那个鬼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看了电影以后很久,我都被那个鬼影笼罩,无法摆脱。我小时候受到的,只能叫惊吓,成年以后的那次经历,才能叫恐怖。
而这也是东方鬼和西方鬼最大的不同。东方的鬼,是无形的。从来只存在于想像中。西方的鬼,最初也源于想像,但是却被赋予形体,被具体化,被实质化,被多样化,被细节化,直至被世俗化,被娱乐化。
所以东方的鬼节,也就是中元节,只有大街小巷燃香烧纸的人们,而鬼魂,是看不到的。
换个角度讲,这些看不到的,只存在于人们的想像中的鬼魂,其实又并不需要太多想像力。它们不用问,长得和人一模一样。于是东方的鬼,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是只宜肃穆,不宜喧闹的。

这和万圣夜,有天壤之别。于是我有一个大胆猜测:
西方人和东方人对待鬼魂和灵异事物的态度,是不是从侧面印证了两方个性上的最大区别?这个区别就是:西方人务实,东方人务虚。换句话说,西方人倾向于面对,东方人倾向于逃避。于是西方人硬碰一切人类早期无法理解和难以解释的事物,越害怕越要上,直到不害怕为止。推而广之,西方人对其他未知事物的态度也类同,于是古人无法想像的诸般发明,基本都源自西方。而东方人则不语怪力乱神,面对个人无力解决的问题,隐入的是诗词歌赋,向往的是桃花源。虽然解决不了问题,但只要个人道德高尚,也就问心无愧。于是问题果然并不消失,而是一代传一代,一直传到现在。
当然,也可以换个说法,那就是西方人“野蛮”,东方人“文明”。
瞎猜而已,不必当真。

其实我和小朋友一样喜欢万圣夜。我喜欢的是装扮。在万圣夜,我们可以穿上各种平时不可能穿的服装,扮成和我们日常生活截然不同的角色。大人孩子都可以进行装扮。小朋友扮过忍者,士兵,航海家,我扮过爱神,女巫,吉普赛人。我们俩装扮好,一起去要糖,对我也是乐事。
和我一样喜欢装扮的,可不分东方人和西方人。比如上海,成都,东京,首尔的万圣夜,人们装扮狂欢,热闹程度和西方任何城市相比都不逊色。所以万圣夜,早就不仅仅是西方风俗和西方节日。万圣夜,恰好是全球化的人类新文明正在成形的实证。
刚好这段时间很多“文化冲突”和“反对移民”的新闻。这些新闻,都只是表象。这些新闻,反证了在技术高度发展,信息极速传播的时代,各大陆和各文化背景的人们正在共同铸造一种新文明。我们大家,不是东方人,也不是西方人,我们是遍布全球的新人类。
扯远了。今年扮什么,还没想好,周末带小朋友去逛Spirit Halloween。
文:语冰
图:Pexels

作者简介,湖南人,厂矿子弟,移加二十余年。两个孩子的母亲。重构写作者。
-----------------------------------------------
T05
>>>星岛网WhatsApp爆料热线(416)6775679,爆料一经录用,薄酬致意。
>>>立即浏览【移民百答】栏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华侨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买、交通、报税、银行、福利、生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