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道仁心】不管是何種看法和解讀,「六四事件」對近代中國以至海外華裔社群都有深遠影響。即使在加拿大,從不少涉及中國的意見和論點中,都可發現一些痕跡。
筆者不時獲邀上一些烽煙節目(phone-in),不管話題是地緣政治、國際貿易,還是社會事件,只要稍為涉及中國並似乎是對北京政府不利,都有聽眾來電重覆一個論調,大意是:西方勢力(單位可以是國家、媒體或其他)憂慮或妒忌中國崛起,試圖壓制中國發展,搞亂欣欣向榮的中國社會,令北京逼着出手。
加拿大是一個言論自由社會,任何人都可以發表意見;但令人費解的是,為何部分人對任何事物似乎都只有一種解讀?這種現象,其實跟「六四」不無關係。
1989後的愛國教育
「八九民運」對中共政權是一個極大的警號,在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在民間衰落的現實下,亟需尋找素材填補空虛,於是找來中國歷史去合理化執政權,一大波「愛國教育」應運而生。
把「愛國」與政治結合,並非新事物,在1949年9月頒布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已明確提出「愛祖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全體國民的公德」。1954年6月5日,政務院頒布的《關於改進和發展中學教育的指示》中指出:「愛國主義教育,是要培養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和獻身於祖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志願,加強國家觀念,樹立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的觀念。」這是「愛國教育」概念首次在中國國家教育政策文件中出現。
然而在「八九六四」後,以及在跟著的九十年代力圖與國際接軌的大環境下,「愛國教育」被推上了新的高度,悄悄地用國族主義替換共產主義。
國族主義替換共產主義
在1990年5月3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紀念五四運動時,以《愛國主義和我國知識分子的使命》演說,稱「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本質上是統一的」,又說「國內外敵對勢力企圖通過和平演變顛覆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剝奪我國人民主宰自己國家命運的權利,使中國變成西方大國的附庸。如果失去了國家主權、民族獨立和國家尊嚴,也就失去了人民民主,並且從根本上失去了人權。1989年那些煽動、策劃、指揮動亂和反革命暴亂的極少數人,那些叛逃國外的動亂暴亂分子,不僅反對社會主義制度,而且投靠國外敵對勢力,進行危害祖國、反對人民的活動,充分暴露出賣國主義的立場和靈魂。他們連國格、人格都不要了,還有什麼資格談愛國、民主、人權!」
以上這段講話,是不是似曾相識?今天很多支持中國政府的論述,基本上都以此為藍圖。
平實的加拿大式愛國
「愛國教育」與政權之間的關係,可以有很多分析討論。筆者在此要說的是,既在加拿大安身立命,宜學習一種不同的愛國觀念。
1965年2月15日,在國會山莊的新國旗官方升旗典禮上,時任總理皮爾遜(Lester B. Pearson)在辭詞中說:「在這面旗幟下,願我們的年輕人為忠誠於加拿大找到新的靈感;愛國主義不是基於卑鄙或狹隘的民族主義,而是基於所有加拿大人在這片美好土地上所感受到深刻而平等的自豪感。」
在這裏,愛國不等如愛黨,不必敏感於人家對我國的批評,也無需動輒扯上民族尊嚴的高度。
在這裏,愛國是一件很平實的事,是一種啟發人對社會產生新的想像的靈感,是一動推動人監察政府、參與社會的動力。
撰文:獨立時評人廖長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