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黑奴「地下鐵路」北逃 加國助受壓迫者傳統受考驗

■位於安省溫莎的「地下鐵路」紀念碑,紀錄美國黑人在加拿大尋得庇護所。網上圖片 ■位於安省溫莎的「地下鐵路」紀念碑,紀錄美國黑人在加拿大尋得庇護所。網上圖片

撰文:廖長仁

美國總統特朗普當選至今,難民從美國非法入境加拿大尋求庇護有增加趨勢。皇家騎警表示,過去的星期日再截獲22人漏夜步行越過鄰近緬省愛默森(Emerson)社區邊境,本年迄今已扣留99人從美國過境申請難民庇護。其實在歷史上,多次出現因美國的政治和社會問題,當地難民北逃加拿大的事例,其中最出名的是,18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的「地下鐵路」(Underground Railroad)秘密網絡,估計有高達4萬非裔黑人通過該網絡潛入本國。每年2月是加拿大黑人歷史文化月,正好藉此事件鑑古知今,也可加深了解非裔加人歷史。

美國在1861年爆發南北內戰,黑奴制度的存廢是衝突爆發點。當美國為奴隸制度兵戎相見之際,加拿大卻向另一方向走,早於1793年通過《限制奴隸制法》(Act to Limit Slavery) ,所有奴隸一抵步進加拿大即獲自由身,消息在美國不脛而走,加拿大遂成為黑奴夢想中的自由土地。由於潛逃加國的黑奴數字急升,美國在1850年通過《逃亡奴隸法》(Fugitive Slave Act) 授權奴隸捕手(slave catchers)在美國北方州份緝捕逃犯。
潛逃路線沿鐵路經約旦
為協助美國黑奴逃入加國,有組織建立「地下鐵路」秘密網絡。「地下鐵路」不是真的鐵路,而是個為躲避奴隸捕手耳目而設的代號。
網絡於1780年代開始小規模運作,到1830年代就取名「地下鐵路」,那些協助黑奴從一處轉移到另一處的人稱為「乘務員」(conductors),潛逃者叫做「乘客」或「貨物」,網絡所經地點也有代號,例如當時大部分潛逃者都是從美國底特律出發往加國,底特律被稱為「午夜」(midnight);底特律河稱為「約旦」(Jordan),而在加境的目的地代號為「黎明」,所以潛逃路線是「沿鐵路經約旦,從午夜到黎明」。
「地下鐵路」的加國目的地從東面新斯高沙省到西岸卑詩都有,主要是安省西南部城鎮如溫莎(Windsor)、伊利堡(Fort Erie)、奧雲灣(Owen Sound)和漆咸市(Chatham)等。
由於是秘密運作,成功進入加國的實際人數難以確定,但估計在18世紀50至60年代有高達4萬個黑人通過該網絡北逃。潛逃者中也有白人,他們大部分是衛理公會信徒,因協助黑奴而惹麻煩,須要逃離美國。
一下子得著自由 融入卻漫漫長路
黑奴逃抵加國脫離逼迫,一下子得著自由身,但融入本地社會卻是漫漫長路。在1830年代,主要是白人的加國人普遍歡迎美國黑人到來,然而隨著時間推移,黑人在社區數目增多,本地人接受程度也開始轉變,特別是在美國通過《逃亡奴隸法》後,國民擔心黑人難民大規模遷入本地社區,對資源和社區面貌造成壓力,歧視現象漸生,黑人在本地謀生也不如想像中容易。當時一些美國報紙甚至刊出逃到加拿大定居黑人的信件,顯示這些黑人遭到種族歧視。及至美國南北內戰爆發,更有不少逃到加國的黑人選擇回流美國,參與戰爭。
回顧歷史,加拿大確有扶助受壓迫者的悠久傳統,但新成員進入社區,尤其是短期湧入大量難民難免造成衝擊。
要避免起初的愛心變味,甚至激發種族矛盾,當局須在博愛、法治、資源運用及社區發展等多方面重新規劃,取得平衡,這既是歷史教訓,也是今天政客和社區領袖面對新難民危機的大考驗。

---------------------------------------------

>>>立即瀏覽【移民百答】欄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華僑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買、交通、報稅、銀行、福利、生育、教育。

>>>即讀【新移民專欄】:新移民第一身經驗,與你分享當下年輕移民生活日常大小事,即讀「新移民專欄」。

>>>下載【星島新聞(加拿大版) 】App,隨時看到最新最快新聞:
iPhone:https://apple.co/2IBi812
Android:https://bit.ly/2Pe8anu

>>>訂閱【加拿大星島網電郵快訊】,每天可收到最快新聞資訊電郵:
https://www.singtao.ca/subscribe/singtao.php

>>>立即關注加拿大星島新聞網TG Channel,讓加國新聞無遺漏全天候向你推送:
https://t.me/singtaoca

>>>訂閱CCUE YouTube 頻道,查看更多吃喝玩樂、生活資訊影片。
點擊以下6大平台 接收加拿大新聞及生活資訊
share to wechat

都市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