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擬歸還多件文物予加國原住民 象徵和解誠意
 
													【星島綜合報道】據消息人士透露,梵蒂岡近日將宣佈把數十件文物歸還予加拿大原住民社群,作為天主教會反思其在壓制美洲原住民文化過程中角色的一項和解舉措。
據悉,相關文物包括一艘因紐特皮划艇,現藏於梵蒂岡博物館的民族學館「世界之魂」(Anima Mundi)。該館收藏多件由殖民時期傳教士帶來的原住民物品,一直引發關於文化財產歸還的爭議。
因教宗道歉後談判加快
消息指,教宗方濟各於2022年在梵蒂岡會見加拿大原住民領袖時,曾展示館藏中的部分物品,包括貝珠腰帶、戰棍及面具等。原住民代表當時要求歸還。教宗其後表示,支持在可行情況下將相關藏品逐一歸還,稱「若有可能作出歸還或象徵性舉動,理應這樣做。」
加拿大天主教主教團周三表示,正與原住民團體合作,把文物送回其「原屬社群」。梵蒂岡及加方官員均預期,正式宣佈將於數週內發表,有關文物可望於年底前運抵加拿大。據《環球郵報》報道,歸還談判已取得進展。
歷史學者質疑物品是否「自願贈送」
大部分館藏物品於1925年由天主教傳教士送往羅馬,作為當年禧年活動中於梵蒂岡花園展出的展品。梵蒂岡稱,這些物品是贈予教宗庇護十一世的「禮物」,以彰顯教會的全球影響及傳教事業。然而,學者與原住民團體長期質疑,在當時傳教活動與殖民權力不對等的背景下,這些物品是否真屬自願奉上。
當年天主教修會協助執行加拿大政府的強迫同化政策,試圖消除原住民傳統,加拿大「真相與和解委員會」曾將此定性為「文化滅絕」。該政策包括沒收原住民宗教及儀式用品,例如1885年被禁的「送禮宴」儀式物品,後來流入歐美各地博物館及私人收藏。
以「教會對教會」方式移交
據悉,梵蒂岡將採用與2023年歸還帕德嫩神廟大理石碎片予希臘東正教會相同的「教會對教會」模式,並非政府層面的國與國移交。消息稱,相關文物將先交予加拿大主教團,最終由原住民社群保管。
文物連同梵蒂岡掌握的來源資料,將先送往魁北克加蒂諾的加拿大歷史博物館,由專家及原住民代表共同鑑定其來源及後續處理方式。
官員未透露具體數量或歸還標準,僅指涉數「數十件」文物,期望能於今年內完成歸還,以配合象徵「希望與懺悔」的2025禧年。
原住民稱文物為「活的聖物」
第一民族大會(Assembly of First Nations)表示,文物歸還前仍須敲定程序細節。全國酋長Cindy Woodhouse Nepinak強調:「對於第一民族而言,這些物品並非單純文物,而是我們文化與儀式中具生命力的神聖存在,必須以至高敬意對待。」
麥基爾大學藝術史副教授Gloria Bell指出,這些物品出自「天主教帝國主義」時代,當時教宗曾稱讚傳教士在原住民社群中的行為為「信仰英雄」。她認為,此次歸還「象徵著對原住民主權的重大承認,或許也是治癒的開端」。
(圖:美聯社)T15
>>>星島網WhatsApp爆料熱線(416)6775679,爆料一經錄用,薄酬致意。
>>>立即瀏覽【移民百答】欄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華僑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買、交通、報稅、銀行、福利、生育、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