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调试信息 - getPostsByCategory:
当前 cat_name: 即時經濟
传入的 cat_slugs: %e5%8d%b3%e6%99%82%e7%b6%93%e6%bf%9f
当前页码: 1
is_lifetime: false
时间条件: 即時新聞 - 3個月以內
查询结果:
找到文章数: 2253
最大页数: 226
当前返回文章ID数: 10
文章IDs: 7300092, 7299996, 7299888, 7299894, 7299865, 7299828, 7299819, 7299800, 7299803, 7299751
第1页第一篇文章日期: 2025-10-13
第1页最后一篇文章日期: 2025-10-13

中西醫衡量標準之爭:安徽亳州中藥材專業市場之旅的感想|陳新燊

中西醫之爭早已超越簡單的「中醫是否科學」的論辯,它已然成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一個深層的文化命題,體現了兩種認知世界的方式——農耕文明孕育的整體觀與工業文明發展的還原論——在當代中國的碰撞與交融。這場爭論牽動的不僅是醫學範式選擇,更涉及產業發展路徑、文化傳承方向乃至國家戰略布局。

當我們仍在「科學性」問題上反覆自證時,日本的漢方藥卻以「去哲學化」的姿態,通過高度標準化與產業整合,成功進入主流醫療體系並暢銷全球。然而,1996年「小柴胡湯事件」導致數十人因間質性肺炎死亡,又暴露了這種「有體無魂」路徑的潛在風險。  

中國試圖走「中庸」之路:在保留中醫理論內核的同時,套用西醫的評價與管理標準。結果卻陷入「魂不附體」的困境——理論被懸置,臨床實踐不斷西化,科研話語權失落,產業鏈底層混亂。

安徽亳州中藥材市場中藥農「看天吃飯」、交易依賴「手抓鼻聞」的現狀,正是這一困境最真實的縮影。 

一、認知範式差異:中西醫的根本分歧  

1. 兩種認識論的本質區別

中西醫衝突的根源不在於療效高低,而在於認識論與方法論的根本差異。中醫建立在關系思維基礎上,將人體視為與自然、社會相感應的開放複雜系統;西醫則建立在實體思維基礎上,致力於尋找疾病的物質基礎並進行精準干預。  

中醫理論中的陰陽五行、臟腑氣血等概念,構成了一套解釋人體生命活動與疾病規律的符號系統與關系模型。其核心「辨證論治」強調動態平衡與個體化治療,通過「望聞問切」收集信息,旨在恢復個體獨特的生理平衡。這種範式長於處理多因素交互作用的複雜疾病、慢性病及功能失調,特別是在「治未病」領域展現出獨特優勢。  

西醫則建立在解剖學、生理學、分子生物學等現代科學基礎上,致力於尋找疾病的物質實體(如病原體、基因突變、分子靶點)。診斷依賴客觀檢測指標,治療追求標準化方案,並通過隨機對照試驗驗證其普遍有效性。這套體系在急性病、傳染病、外科手術等領域成就卓著。  

2. 範式錯位帶來的評價困境

當前對中醫藥的評價往往強行套用西醫標準:要求中藥通過隨機對照試驗 (RCT)證明療效,明確「有效成分」,將「證候」轉化為「生物標誌物」。這種「範式套用」導致中醫特色被不斷稀釋——辨證論治簡化為「病證結合」,整體調節被拆解為「多靶點作用」,傳統經驗因難以通過RCT驗證而被邊緣化。

結果是「尺子不準,袍子變形」:既未能真正驗證中醫的獨特價值,又在「科學化」過程中逐漸喪失其核心優勢。這種範式錯位是當前中醫藥發展困境的深層原因。  

二、中國現實困境:「魂不附體」的三重焦慮

1. 臨床實踐的西化趨勢 

當下多數中醫院普遍以CT、MRI、化驗單為核心診斷依據,醫生用在望聞問切上的時間大幅壓縮,轉而主要解讀檢查報告。辨證論治退居次要位置,「方證對應」甚至「對病用藥」成為主流。患者從「被傾聽的整體之人」轉變為「數據集合體」,中醫特有的人文關懷與個體化診療模式,在醫療效率與標準化管理的壓力下不斷流失。  

中醫藥高等教育中西醫課程比例失衡,許多年輕中醫師在校接受系統的西醫訓練,而對傳統理論掌握薄弱,自然傾向於「西為中用」,進一步加速了臨床實踐的西化進程。  

2. 產業基礎的標準缺失

在全球最大的中藥材集散地安徽亳州,交易至今仍高度依賴個人經驗判斷:採購員憑「抓一把、聞一聞、嚼一嚼」定品質,藥農靠「看天吃飯」賭收成。由於缺乏公認的質量分級與定價標準,優質藥材難以獲得價格溢價,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現象普遍——野生藥材與人工種植品混賣,硫磺熏蒸品與無硫產品同價競爭。  

這種「無標準」狀態使得藥農缺乏提升品質的內在動力,整個產業鏈基礎脆弱,藥農收入極不穩定,「豐產價跌、歉收虧本」成為常態,嚴重制約產業升級。  

3. 學術研究的話語權失落

為獲得國際主流學術圈認可,當前中醫藥研究普遍採用「信號通路」、「分子對接」、「網絡藥理學」等西方科學話語體系。一篇中醫藥研究論文若不提及特定分子標志物,很難在高影響因子期刊發表。  

這種「翻譯式研究」存在雙重問題:一方面,其解釋力往往不足,用微觀機制解釋「清熱解毒」等中醫概念常流於表面,難以真正還原複方的整體效應;另一方面,導致中醫自身話語權喪失,核心概念如「氣」、「血」、「痰濕」被邊緣化,理論創新停滯。長此以往,中醫有淪為「用現代技術驗證古老經驗」的工具的風險,喪失學術主體性。  

三、日本鏡鑒:漢方藥現代化的得失

1. 標準化成功的經驗

日本漢方藥為中醫藥現代化提供了一個極具參照意義的樣本。日本通過將210種漢方制劑納入醫保體系,實行嚴格的GMP管理,並確立「標準湯劑」制度——統一原料基準、生產工藝與質量標準,實現了漢方藥的高度標準化、產業化與便捷化。產品劑量明確、服用方便,作為「標準化工具」被西醫廣泛用於「方證對應」。  

這種「工具化」應用顯著降低了使用門檻,使漢方藥成功嵌入現代醫療體系,年產值超過2000億日元,成為傳統醫藥現代化的典範。  

2. 去哲學化的潛在風險

為達成標準化目標,日本漢方主動剝離了陰陽五行、臟腑辨證等理論核心,將複雜的辨證論治簡化為「癥狀-處方」對照手冊。醫生無需深入理解中醫理論,只需對照癥狀開方。  

1996年「小柴胡湯事件」是這種路徑缺陷的集中爆發。在中醫理論中,小柴胡湯有嚴格的適應證(少陽病)和禁忌證。而日本「方證對應」的濫用模式,導致其被長期用於大量不適用的慢性肝炎患者,最終引發嚴重的間質性肺炎,造成百餘人發病、十餘人死亡的悲劇。事件後,漢方藥銷量驟降50%,行業遭受重創。  

當成分複雜的複方藥脫離理論指導,成為機制不明的「黑箱」時,其安全性風險將大幅增加。  

四、破局路徑:構建「魂體合一」的現代中醫藥體系

1. 產業根基:建立基於質量的分級體系

當務之急是建立「以質論價」的市場新秩序。應制定融合傳統鑒別、關鍵成分含量、化學指紋圖譜等多維質量標準,建立簡明易行的質量分級制度。  

2. 引入金融工具:建立中藥材期貨市場

在質量分級的基礎上,建立中藥材期貨市場是實現「魂體合一」的戰略性舉措。  

功能一:規避價格風險,保障藥農收益

期貨市場最核心的功能是套期保值。藥農或合作社可以在種植期初,就通過期貨市場以預設的價格賣出未來的收成,提前鎖定利潤,徹底改變「豐產價跌、歉收虧本」的惡性循環。  

功能二:發現真實價格,引導理性生產

期貨市場通過公開、透明的集中交易,能產生具有廣泛公信力的遠期價格信號,引導藥農科學規劃種植品種和面積,避免「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的盲目生產。  

功能三:降低交易成本,提升產業集中度

標準化的期貨合約本身就是最權威的質量標準和交易憑證。這能極大減少目前亳州市場依賴「手抓鼻聞」所帶來的高昂信息成本和交易摩擦,吸引大型資本和藥企進入,促進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  

實施挑戰:建立中藥材期貨市場是一項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中藥材品種繁多、品質受地域、天氣和年份影響極大(「道地藥材」概念)、標準化倉儲和交割體系建立成本高昂。如何設計出既能反映品質差異,尤其是「道地藥材」的非標準化特性與期貨標準化要求之間的巨大張力,減少投機炒作潛在風險等難題,是龐大的挑戰。這需要監管部門、金融機構、產業巨頭、市場參與者和科研機構的通力合作。

3. 工業制造:推動整體質控的智能化升級

推廣指紋圖譜質控技術,確保每批次成品的化學圖譜相似度,穩定複方的整體物質基礎。同時創新制劑技術,開發智能煎藥系統、中藥配方顆粒自動化調配系統。  

4. 臨床診療:建設數據驅動的輔助系統

研發舌象儀、脈象儀等四診信息客觀化採集設備,建設中醫臨床大數據平台,通過人工智能挖掘辨證規律與療效證據,形成「數據驅動的新標準」。  

5. 醫保支付:建立激勵相容的付費機制

推動按療效價值付費,探索按病種打包付費。建立符合中醫特色的療效評價指標,將治未病服務納入醫保支付範圍。

6. 科研創新:探索融合雙軌的研究範式

對單一功效成分(如枸杞多糖、陳皮揮發油)繼續走「提取—RCT—國際注冊」路線;對整方(如四君子湯、逍遙散)用真實世界研究(RWS)收集「體質-療效-費用」大數據,回答「誰省錢、誰受益」; 基礎研究應雙軌並行,一方面利用現代科技研究複方藥理,另一方面加強中醫原創理論研究。臨床研究則應多元並舉,重視真實世界研究的價值。  

7. 教育體系:培養中西醫融通的複合人才

調整中醫藥院校課程設置,加強中醫經典教學和臨床思維培養。建立早臨床、多臨床的教學模式,強化師承教育與傳統診療技藝傳承。

五、中醫藥的獨特優勢:預防醫學與治未病的智慧 

1. 治未病的三個層面

中醫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後防復三個層面。通過體質辨識、四季調攝、情志調節等多種手段,在疾病發生前進行干預,阻斷其發展路徑。  

2. 現代研究的科學證實

現代研究逐漸證實了中醫預防理念的科學性。例如,通過對不同體質人群的代謝組學研究,發現陽虛、陰虛等體質具有特定的代謝特征譜;通過循證醫學研究,證實八段錦、太極拳等傳統導引術對改善糖代謝、增強免疫功能具有明確效果。  

3. 當前體系的發展瓶頸

在當前的醫療體系中,中醫預防保健的優勢並未得到充分發揮。醫保支付主要覆蓋治療性服務,預防性干預難以獲得補償;治未病的療效評價缺乏標準方法;預防醫學的人才培養體系尚不完善。  

六、黑木耳多糖案例的啟示  

1. 成功路徑分析

「黑木耳多糖通過美國FDA二期臨床試驗」和加拿大衛生部批準其為天然保健產品的案例,為中藥國際化提供了具體啟示。這一案例選擇「單方提取物+國際標準」的路徑,從傳統藥食同源材料中提取明確活性成分,嚴格按照國際通行的RCT標準驗證其功效與安全性。  

2. 三點重要啟示

這證明,單一成分產品可作為中西醫接受的「通用語言」通過嚴格科學驗證能為傳統經驗提供證據;高投入能帶來國際認可、市場準入和品牌溢價。  

3. 多元化國際化策略

於單方、成分明確的產品,可以走國際注冊的規範化道路;對於體現中醫整體調節特色的複方,可以優先在「一帶一路」國家推廣。  

結語:從產業根基到學術自信的升維之路

中國的中醫藥現代化,不應是「有魂無體」的困頓,也不應是「有體無魂」的險路,而應是「魂體合一」的升維之路。  

這條路始於產業根基:以期貨市場穩定藥農生計,讓「優質優價」成為現實;成於臨床賦能:用數據技術激活中醫「魂」,使辨證論治在現代醫療中煥發新生;終於國際表達:用世界聽得懂的語言,講述基於真實世界證據的「中國藥食同源方案」。  

當慢病發病率因「治未病」而下降、醫保支出因中藥干預而減少、藥農收入因優質優價而提升的三條曲線自然交匯,「中醫是否科學」的爭論自會消散。因為最好的標準永遠樸素而有力:  農民多賺錢,百姓少生病,國家少花錢。 這不是一場關於「科學性」的辯論,而是一場關乎民生福祉與文明傳承的實踐。  

當百萬級真實世界數據證明「中國藥食同源方案」讓慢病發病率下降,醫保支出減少,中醫藥的現代化便不再是理論之爭,而是實實在在的健康革命。

作者簡介:資深金融人
現任全國資產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顧問

---------------------------------------------

>>>星島網WhatsApp爆料熱線(416)6775679,爆料一經錄用,薄酬致意。

>>>立即瀏覽【移民百答】欄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華僑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買、交通、報稅、銀行、福利、生育、教育。
點擊以下6大平台 接收加拿大新聞及生活資訊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HIBOR一個月拆息連跌4日 報3.44024厘 創逾三周新低

聚水潭今起招股 入場費3091元 一成公開發售 引入13名基石投資者

星展繼續看好金價上行潛力充足 去美元浪潮形成「貨幣貶值對稀缺資產」

蔚來接入高德企業用車AI方案 降15%用車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