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業觀察】關稅之下 Loblaws、Metro及Sobeys逆勢增利
【星島綜合報道】疫情及美加貿易戰引發民眾對水果、蔬菜、洗護用品及日用品價格上升的恐慌。
美國宣布關稅、加拿大反制後,Loblaw行政總裁Per Bank於2月2日在LinkedIn警告:「關稅本質上會推高通脹,增加成本最終會影響消費者。」
七個月後,《星報》盤點發現,加拿大三大超市——Loblaw、Metro及Sobeys母公司Empire——在關稅風暴下仍錄得更高利潤及略增毛利率。雖然食品價格上升,但幅度低於預期。
9月1日,加拿大總理卡尼取消所有美加墨協議下的關稅,保留鋼鋁及汽車關稅。經濟學家指出,取消報復性關稅前,食品通脹從2024年平均2.2%升至今年2月後超過3%,4月達3.8%,仍遠低於2022年雙位數漲幅。
與受創汽車業相比,三大超市2025年季度報告顯示業績穩健,毛利率分別增長0.03、0.16及0.93個百分點。Loblaw第二季度零售毛利率32.02%,為五年新高,但發言人Catherine Thomas稱數字與去年相近,增幅與開新店相關,關稅非主因。
反關稅實施後,Metro及Loblaw將供應商價格審核期由12周縮短至6周,Loblaw並標示受關稅影響產品,以解釋價格上升,減少消費者對「貪婪超市」印象。
Loblaw估計約6,000種產品受關稅影響,Metro約3,000種,Sobeys母公司Empire約12%產品來源於美國。Thomas指出,關稅將逐步被淘汰。Metro發言人Bonk補充,咖啡及軟飲受美國原材料及包裝鋁材關稅影響。
Morningstar DBRS高級副總裁Moritz Steinbauer指,關稅影響有限,消費者可轉向非關稅商品,加上加拿大自家品牌毛利高,抵消影響。食品、健康及消費品協會CEO Michael Graydon指,零售商對供應商價格上調採嚴格審核,僅允許真實成本增加。
三大超市行政人員指出,2月後美國產品銷量下降,但加國貨銷售增長,並增加本地及非美供應商比例。Loblaw已將25%農產品轉向非美國來源,並引入逾100個小型加國供應商。
儘管三大零售商受關稅影響有限,但消費者仍感食品價格高企。安省倫敦市37歲教育助理Leigh Ann Fearnley表示,購買1.5磅碎牛肉需25加元,震驚之餘轉至其他商店尋找較便宜貨品。她每周食品支出至少200加元,是房租之後最大開支。
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加拿大人零售食品支出較2020年高28%。疫情及能源價格飆升推高通脹,2022年下半年食品價格上漲11.4%,為1981年以來最快。
經濟學家指出,近年通脹遺留效應仍在,肉類、尤其牛肉價格上升10%,主要因乾旱及牛群縮減,而非關稅。統計局經濟學家Taylor Mitchell指,黃瓜價格因國內供應充足,自2月起下跌28.3%。卡爾加利大學經濟學家Trevor Tombe估計,反關稅對食品價格影響最多1%。
Tombe表示:「要改善可負擔性,不是降價,而是提高工資收入,使增幅超過物價。」
(圖:星報)T15
>>>星島網WhatsApp爆料熱線(416)6775679,爆料一經錄用,薄酬致意。
>>>立即瀏覽【移民百答】欄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華僑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買、交通、報稅、銀行、福利、生育、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