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调试信息 - getPostsByCategory:
当前 cat_name: 食玩買
传入的 cat_slugs: %e9%a3%9f%e7%8e%a9%e8%b2%b7
当前页码: 1
is_lifetime: false
时间条件: 其他欄目 Default - 2023年1月1日后
查询结果:
找到文章数: 846
最大页数: 85
当前返回文章ID数: 10
文章IDs: 7284870, 7284854, 7284796, 7284176, 7284076, 7284016, 7283905, 7279568, 7282767, 7279451
第1页第一篇文章日期: 2025-09-27
第1页最后一篇文章日期: 2025-09-25

「我被騙付出40%的小費」:加拿大小費傳統要斷供?

【星島綜合報道】在物價上漲和結賬壓力加大的背景下,加拿大人正在重新考慮給小費的問題。大多數人已經開始減少給出的金額,避免使用自動提示,或者乾脆不給小費,轉而呼籲公平的工資待遇,以及基於績效的自願感恩。

隨著加拿大人重新掌控該在何時、如何甚至是否給小費,內疚給小費的時代似乎正在消逝。

雅虎新聞最近展開關於小費的民意調查,並收到數千份反饋,結果顯示,對許多加拿大人來說,給小費曾經是一種溫和且基本自願的習慣,如今卻像滾雪球般越滾越大,並因物價上漲和支付屏幕上的自動提示,變成了不可承受之重。

民調發現,隨著預設小費提示越來越多,尤其是在非服務性場所也出現,導致一種「理所當然」的感覺蔓延到日常交易中,引發人們對小費的強烈不滿。

雖然仍有人會因為餐廳服務出色而慷慨給予小費,但許多人表示,如果在櫃檯服務時自動包含小費或需要小費,他們現在會選擇離開。

此外,大多數受訪者的小費習慣已經發生了變化——或減少,或精打細算,或減少外出就餐。

從小費疲勞到斷然拒絕,加拿大人正在與之劃清界線。

你真的喜歡給服務生小費嗎?

在關於小費的民調中,在超過5,500份回覆(而且還在增加)中,42%的人希望自己完全不用給小費。只有22%的人表示他們選擇獎勵優質服務,17%的人表示他們是出於內疚或壓力而給的。

絕大多數受訪者(87%)認為小費「它已經失控」,11%的人表示「提示太多」,只有2%的人認為「給小費仍然有意義」。

讀者分享說,「到處都有太多小費提示!」以及對小費的期望「太高」,是導致他們對小費文化越來越不滿的原因。

大多數回應都反映出對系統性改革的強烈渴望,受訪者呼籲取消小費,並要求僱主支付公平、可維持生計的薪水。

不斷增長的小費期望(18%到25%),尤其是在服務水平較低或自助服務的環境中,被認為既帶來經濟負擔,也帶來了道德上的不適,尤其是在通貨膨脹和生活成本危機的背景下。

卑詩讀者Dave指出:「小費是為了獎勵提供的優質服務,而不是為了補貼薪水。小費已經不再重要了。」

應讓僱主支付公平的工資

民調中,受訪者鼓勵學習海外實施的小費模式,讓僱主承擔起公平工資的責任,小費也回歸到稀缺、可選和擇優的模式。

絕大多數受訪者表示,他們會因為小費處理方式而避免再次光顧某個地方。

一位匿名的安省居民透露:「(我)發現賬單上的小字顯示,在我已經給了20%的小費後,又自動加了20%。我回去和店主談了談,告訴他們我再也不會去那家店了,而且會告訴所有我認識的人。我被騙付出了40%的小費。」

受訪者也一再指出,支付終端的提示讓人感覺有強制性和操縱性,尤其是在選項起始金額過高、服務生會在顧客選擇小費時徘徊或註視,以及沒有「不給小費」或「自訂小費」按鈕的情況下。

小費壓力會讓他們感到尷尬、內疚或怨恨——導致他們要麼走開,要麽再也不來了。

絕大多數受訪者表示,在過去的一年裡,他們的小費習慣有所改變。他們要麼更不願意給小費;要麼完全避免給小費的情況。

但也有一些人保持不變,尤其是已經按照固定比例(例如10%到15%)支付小費的人。

生活成本上漲、「小費疲勞」、預設的小費提示以及將小費納入預期,成為影響改變的關鍵驅動因素。

針對加拿大當前的小費文化,調查參與者表示他們正在調整生活方式,最常見的轉變是:減少外食或改吃外帶;攜帶現金以避免機器提示;在家準備食物或咖啡;只為堂食服務支付小費;選擇不要求小費的場所。

此外,數十條回覆提到「權利」、「貪婪」或「脅迫」也是少給小費的原因。

安省讀者Steve表示,「我在加拿大給的小費較少,因為服務生的薪水有固定的最低工資保障。而在美國,服務生的最低工資是每小時2.13元。所以我總是給至少20%的小費。」

圖:Pexels

V6

---------------------------------------------

>>>星島網WhatsApp爆料熱線(416)6775679,爆料一經錄用,薄酬致意。

>>>立即瀏覽【移民百答】欄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華僑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買、交通、報稅、銀行、福利、生育、教育。
點擊以下6大平台 接收加拿大新聞及生活資訊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3後生車賊夜闖車行砸毀12輛車 「外行」行徑遭全程攝錄

中國著名品牌溫哥華拍廣告片 為何或令加拿大尷尬?

列治文陳醫生家中種出2000磅大南瓜   赴美鬥重衛冕

【專欄/華裔家長Jasmine有話說 084】月餅也是預製的 你吃還是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