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FF】2025溫哥華國際電影節華語佳片精選

- 將在溫哥華國際電影節作加拿大首映的香港片《錄影歹》。
文:Kenson Ho
繼續介紹2025溫哥華國際電影節,以下為來自兩岸三地的多部華語片:
中國電影
翠湖 As the Water Flows (2025) (北美首映)
卞灼的哀歌般影片,關於一位年邁的寡居老人,試圖在生活中尋得一絲安寧。阻礙他的,是一段緊張的戀情、衰弱的肺、與成年子女的緊張關係,以及老年普遍的身心不適。故事始於妻子逝世一年後的一次家庭晚餐,怒氣與怨懟在桌上爆發。他一家的不滿情緒不缺:女兒因他想與另一名女性同住而責備他,她們自己的婚姻亦充滿矛盾,孫子們在學校表現不佳。再加上他的情感封閉,對抗嚴酷回憶與對未來的恐懼。《翠湖》是一部心理層次豐富、語調感傷、導演手法優雅的影片。卞灼對演員的調度十分出色,將符合細膩人物刻畫的表演充分帶出。儘管影片中有許多悲傷時刻,但它最終是一部充滿生命力量的作品:苦中帶甜,亦令人心懷慶賀。

- 【相關新聞】2025溫哥華國際電影節《新浪潮》揭幕 加港片《今天應該很高興》全球首映
- 【相關新聞】2025溫哥華國際電影節韓國日本佳片預覽
- 【相關新聞】2025溫哥華國際電影節世界佳片推薦
工廠 Factory (2025) (加拿大首映)
《工廠》以武漢聯想電子工廠為背景,橫跨 COVID-19 疫情期間及其後,提供了對勞動、監控以及全球資本機器的震撼觀察。員工在封閉的企業生態系中生活、飲食與工作,照護設施同時也是控制系統。生產線上的工人承受漫長且重複的班次,中層管理者則在疲憊的員工與難以捉摸的高層之間,忙於解讀不斷變動的規則。資深紀錄片導演周浩出身於攝影新聞領域,曾將紀錄片拍攝視為「人類行為的研究」。在《工廠》中,他摒棄煽情手法,選擇沉浸式觀察;靜態、毫不妥協的鏡頭捕捉了裝配線生活的麻木節奏,管理者與工人皆成為自我複製機器中的齒輪。影片片長近兩個半小時,重複性本身即是意義所在:《工廠》與其說是疫情紀錄片,不如說是一部持續時長的人類學觀察作品,生動描繪了全球供應鏈及其悄然奪取的人力代價。
生息之地 Living the Land (2025)
霍猛的影片將宏大的歷史反思,融入一個中國農村家庭的故事中。故事背景是1991年,李氏家族面臨變革:一波新的現代化浪潮即將席捲他們長期以小麥耕作維生的村落。主角是莊,一位天賦異稟的少年,他深愛曾祖母、姑姑以及身心障礙的堂兄。每一代李家人都承諾追求進步,但同時面對殘酷與偏見,必須衡量改革傳統生活方式所付出的代價。隨著《生息之地》的推進,影片的主題張力愈發擴展,劇情力量也愈加強烈,使人不禁聯想到中國大師賈樟柯與田壯壯的作品,以及John Ford的歷史家庭史詩How Green Was My Valley。影片視覺豐富、細節精緻,雄心勃勃,是一部極具力量與自信的作品。

比如父子 My Father’s Son (2025) (中國/法國) (加拿大首映)
仇晟的電影講述了橋的故:一個試圖面對自己過去的男子。電影分為三個時期,從18歲的橋開始。他的父親是一位失敗的拳擊手,剛剛去世。隨著故事深入過去,我們看到年幼的橋,在父親充滿暴力與疏忽的管教下成長;而在未來,喬則打造了一個父親的人工智慧模型,並在虛擬拳擊比賽中與之對抗。仇晟在這部電影中創造了些不尋常的元素,將科幻的遠見理念與家庭劇的親密感融合在一起。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的篇章,共通點都是一種低聲而沉思的氛圍。即使在情緒波動的時刻,《我的父親之子》仍展現出極具吸引力的溫柔。
狂野時代 Resurrection (2025)
導演畢贛展映在這個破碎鏡像般的現實中,人類已經實現了不死,但代價是失去了做夢的能力。唯一仍能進入夢境的異類,是被冠以「幻想者」(Fantasmers)之名的怪物:他們能見到別人無法觸及的異象,並擁有重生的能力。我們跟隨一位幻想者度過一個世紀,他化身為不同形態:吸血鬼、紙牌高手,而一名神秘女子則密切觀察他的行動,並對他命運般的旅程產生越來越深的同情。雖然畢贛(《路邊野餐》《地球最後的夜晚》)向來雄心勃勃,他的第三部長片卻是今年最令人震撼且大膽的史詩之作。影片橫跨百年,分為6個篇章:每一章都致敬特定的電影時代(無論是充滿迷人實景特效的默片,還是以驚人長鏡頭升華的動作片),鞏固了這位中國導演作為同代最炙手可熱天才之一的地位。

香港電影
今天應該很高興 Finch & Midland (2025) (加拿大/香港) (全球首映)
楊永光的電影講述了巨大失落、小小勝利,以及資本主義磨礪中偶爾閃現的優雅時刻:換句話說,就是生活本身。在安大略省士嘉堡,四位香港移民過著充滿絕望的生活:丹在移居加拿大前曾是冉冉升起的流行歌手,如今僅能勉強維生;伊娃是一位孤獨的女性,對年邁母親的承諾使她的人生受限;凡是兼職性工作者,努力打入房地產行業;東尼是年邁的鰥夫,他可能會失去工廠的工作。透過這些角色,楊永光探討了僑民的疏離感、經濟困境與社會孤立。他的電影充滿文化細節,但這從未阻礙其宏觀視野。從個人的希望與痛苦出發,他構築出一份豐富的社會紀實,同時承載著四幅珍貴的人物肖像。譚俊彥、楊海珊、李熙蕓與黃秋生的表演精湛,真摯而充滿投入感。

錄影歹 Tape (2024) (香港/英國) (加拿大首映)
導演唐畢山將三個角色、一個關於他們過去的秘密以及一間小公寓融合成一部精彩的影片。高中畢業十五年後,電影製作人喬恩和律師艾米在共同好友溫的安排下重逢。這三位成員都背負著過去的惡魔,而今晚,他們都將全部釋放。這是導演唐畢山對Stephen Belbe戲劇及Richard Linklater電影改編的重新演繹;他將原著更新,融入#MeToo時代, 將其置於新的文化語境中,並賦予其強大的影響力。這是一部鋒利無比的戲劇,其政治觀點具有挑釁性,對個人痛苦的刻畫也令人深感動容。
台灣電影
從來 Always (2025) (美國 /法國/台灣/中國)
夢幻、樸素,充滿鄉土之美,導演陳德明令人驚艷的處女作,他的主要目標是紀錄及呈現了居住在桑植縣的青少年公友斌的成長歷程,但他的視角足夠寬廣,也涵蓋了這位少年的一臂之父以及睿智而生氣勃勃的祖父母。這些人物構成了豐富的人物肖像,陳導以耐心與優雅描繪他們及其生活掙扎。導演以政府廣播中關於「新中國」改善措施的摘錄作為時間標記,並透過交替調整畫面比例、在彩色與黑白之間切換,來分割影片內容。陳德明對美的捕捉能力非凡,而影片最令人矚目的元素是對公友斌豐饒自然環境的視覺處理。生活流動中穿插著短小清澈的詩句:文字出現在過渡時刻,為影片增添沉思的氛圍。《從來》是一部形如上學作品,每一個美的瞬間都隱含著超越我們視覺能力的深意。
河鰻 Eel (2025) (北美首映)
一個年輕男子過著孤獨的生活,在台北郊外一座島嶼的垃圾堆田場工作生活。有一天,一位神秘、近乎野性的年輕女子闖入了他的生活,他的世界從此改變了。兩人瞬間被彼此彷彿被超凡脫俗的力量所吸引。然而,在酷暑難耐、垃圾遍地的環境中,他們萌芽的親密關係卻經歷了一些波折,因為埋藏的惡魔逐漸顯露出來。最終,原始的情感佔了上風,他們的羈絆也更加深厚。這部視覺上極具魅力的長片處女作,以精心構圖的畫面捕捉了台北那些不那麼上鏡的邊緣景致之美。片中對命定連結的感官化詮釋,透過誘人的節奏與感官張力吸引觀眾,銳利與柔和的邊界在其中交錯碰撞。導演朱駿騰巧妙地將情色、超自然元素與地域象徵融合,將孤寂與慾望轉化為一場原始且深植文化的歸屬冥想。

台北夜蒲團團轉 Last Night in Taipei (2025) (台灣/法國) (全球首映)
故事設定在充滿活力的台北市中心,導演郭承睿的影片是一首對愛情與友誼的生動又帶點苦澀的讚歌。與丈夫爭吵後,Blanche在街頭偶遇多年未見的前男友Jake。隨後與另一位老友阿信會合,而阿信正準備與女友毛毛分手。接著,他們在台北度過了一個夜晚,舊情與遺憾逐漸浮上心頭。影片以憶述與旁白編織敘事,導演郭承睿打造出一部令人信服且貼近現實的四段式人物研究,探討欲望與生活處境之間的落差。《台北夜蒲團團轉》溫暖動人,卻從不矯情;幽默風趣,卻不輕佻;真實寫實,卻不自滿。這是一部明顯成熟的作品,唯有經歷過心碎、並從中獲得優雅與智慧的人,才能拍出如此作品。

左撇子女孩 Left-Handed Girl (2025) (台灣/法國/美國/英國)
最近搬到台北的單親媽媽淑芬在夜市開了一家麵攤,而她那脾氣暴躁的高中輟學生依安則在一家檳榔鋪工作。兩人都壓力重重,痛苦不堪,以至於沒有注意到五歲的依靜開始用她 「邪惡」的左手偷東西。由Sean Baker(Anora)共同編劇、製作和剪輯, 鄒時擎導演的首 部個人作品,將我們帶入城市的喧囂之中,同時打造了一部開朗的家庭劇。20多年來,鄒時擎一直是導演Sean Baker值得信賴的合作夥伴,曾在多部電影中擔任製片、服裝設計、共同編劇及聯合導演等角色。此次,Baker回報多年情誼,擔任鄒時擎醞釀已久的首部個人長片的共同編劇、製片及剪輯。

(圖:主辦方提供)
V02
>>>星島網WhatsApp爆料熱線(416)6775679,爆料一經錄用,薄酬致意。
>>>立即瀏覽【移民百答】欄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華僑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買、交通、報稅、銀行、福利、生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