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九財赤︱管理局:世界級博物館也不能自負盈虧 香港成本回收率不遜外地

西九文化區財赤問題繼續擴大,上年度營運赤字增至7.69億元。立法會民政及文化體育事務委員會會議今日(8日)開會討論有關事宜,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羅淑佩強調,局方未來會繼續支持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優化財務可持續性,落實以自負盈虧模式發展和營運文化區。西九管理局指,文化區的成本回收率與其他世界級的博物館看齊,相信明年底3座藝術廣場大樓落成,會有穩定的收入彌補文化藝術設施的赤字。
西九管理局早前向立法會提交文件指,上年度基本收入按年跌18%至8.71億元,營運赤字亦從5.78億元,增至7.69億元。管理局指,年內訪客人次及活動數目持續上升,惟仍「受制於環球政經局勢不穩、市民和旅客消費習慣改變及本地市場氣氛疲弱等挑戰」,期內收入減少。





羅淑佩:西九為政府「最重要文化基建投資」
羅淑佩表示,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西九文化區為政府「最重要的文化基建投資」,認為西九管理局有用好文化區內的世界級設施,為公眾呈現來自本地、內地和海外的優秀表演項目和博物館展覽,形容管理局成功打造文化區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文化藝術樞紐。她強調,局方未來會繼續支持管理局透過各項長遠產業建設措施,推動香港文化藝術創意產業發展,同時把握文化區文化和商業發展的特色,為香港創建一個國際知名的地標,並優化財務可持續性,落實以自負盈虧模式發展和營運文化區。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主席唐英年認為,文化區取得「階段性」成功,去年有1,500萬人次到訪,單是M+博物館已有260萬人次,故宮館則有100萬人次,形容文化區具備人流,且舉辦的節目可吸引各式各樣的人和文化機構參與和支持,同時能負起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責任。
唐英年:文化區將做更多IP
至於如何營利,唐英年指西九文化區是要打造一個產業,並做到開源節流「應使則使,應慳則慳」。他坦言香港並沒有足夠內容完成展覽,而舉辦展覽如三星堆等,往往非常昂貴,特別在保險方面。不過他強調文化區未來會做更多IP,同時會向部分地方輸出技術培訓,以賺取收入。

馮程淑儀:其他世界級博物館也不能自負盈虧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行政總裁馮程淑儀補充,2021至22年度到上個年度的營運赤字大致相約,除2023至24年度因通關原因外,其他年份都控制在7億多的水平。她指赤字按年多近2億元,是由於2023/24年度有多項一次性收入支持,包括政府盛事基金及防疫抗疫基金等。不過上年度一次性收入減少,加上政府早前的216億元一筆過撥款即將耗盡,令利息收入減少,赤字增加。她認為香港的成本回收率與其他世界級博物館看齊,相關博物館同樣不能做到自負盈虧,需要其他途徑尋找支援,而在明年底3座藝術廣場大樓會落成,相信屆時會有穩定收入彌補文化藝術設施的赤字。
她又指文化區未來一年多會有兩項重要基建設施,包括在今年第四季落成的西九碼頭,該碼頭屬於公用,管理局正擬訂碼頭日後的使用安排,並加強往返西九的海上交通;另一項則是預計2026年完工的西九演藝中心,該中心目前完成度為84%,管理局會以此推動香港成為舞蹈、戲劇和音樂劇中心,並推動長壽節目。
馮程淑儀提到,去年成立的西九文化區企業有限公司,能更好利用資產和專長推動產業、商業化發展,舉例該公司會開發票務系統,希望方便外地觀眾購買門票和文創產品,長遠希望平台可為其他業界提供服務。她續指,現時不少內地旅客多次到訪,該局將加強在內地的宣傳,期望透過上述平台推廣年票。
加快起樓套現?羅淑佩: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
會上,經民聯陸瀚民問到管理局能否加快程序起樓,以盡快套現解決現金流問題。羅淑佩指,雖然目前樓市不是最興旺的時候,但認為時機要捉緊,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如果準備得好,一看見市道轉好可以及時推出物業。
選委界何敬康問到管理局未來有何方法結合夜經濟和創意市集,增加市民逗留時間。唐英年坦言,由於文化區未興建完成,故存有短板,令人流不足使部分餐廳在晚間較慘淡,未來需要舉辦更多晚上文化令更多人到場。他形容文化區目前「崩咗隻牙」,欠缺音樂,期望未來能有樂中心。
記者:林彥汛
攝影:陳浩元
>>>星島網WhatsApp爆料熱線(416)6775679,爆料一經錄用,薄酬致意。
>>>立即瀏覽【移民百答】欄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華僑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買、交通、報稅、銀行、福利、生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