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簽長約避免遲吓又罷工! 加航勞資糾紛的啟示

【世道仁心】前後約3天時間,從展開罷工,到工會宣布違反政府復工令,到9小時馬拉松式談判,加航勞資雙方終於上週二(19日)凌晨達成臨時協議,一場影響廣泛的罷工宣告結束,但過程中,數以萬計民眾受牽連。
合約談判,往往是工潮的引爆點。如果所有影響民生的行業,每次都簽長約,一簽10年,不就減少勞資爭拗的頻率?
好像是個不錯的主意啊…... 對嗎?
工業行動也是一場公關角力
每當勞資談判陷入僵局,推向工業行動的邊緣,勞資雙方除了在合約內容上角力,另一大焦點是爭取公眾認同。
從公關策略而言,代表逾萬加航空服員的加拿大公共僱員工會(CUPE),今次以爭取有償「地面工作」(ground pay)作為主打,口號是Unpaid Work Is A True Crime(意謂強迫無償勞動是罪行),成功為工潮定調,連旅程遭嚴重耽誤的乘客也替空服員「白做」感到不值,令資方感受到作出讓步的沉重壓力。
加航對員工的待遇,當然不是特別理想;但被指控強迫員工白做,又有點言過其實。
地面工作不支薪等於白做?
工會口中的無償勞動,是指空服員的「地面工作」,即空服員在登機、下機,以及航班延誤期間,在地期間的工作。這些服務,不獲支薪。
那不就是罵對了嗎?要人家白做!
問題是,地面工作不算入時薪工作範圍,可說是北美航空業界的行規。Air Transat航空公司去年二月達成的集體合約中,同樣由CUPE代表勞方,也未能成功爭取有償地面工作。這也是今次工會堅拒仲裁員介入的原因之一。因為如果是行規,仲裁往往有利資方。
10年合約埋下積怨伏線
在加航空服員上一次合約談判,即2015年簽訂的合約中,也沒有提及把地面工作納入時薪工作的條款。
2015?不就是10年前嗎?
對,2015年,加航勞資雙方簽訂標誌性長達10年的合約,表面上「一勞永逸」,卻也埋下了勞資雙方深刻矛盾的伏線。
一直以來,有無償地面工作此行規,是因為航空公司的利潤並不巨大,在給予較可觀工資的前提下,地面服務就不給予額外薪酬。
對資方而言,這可以略為減低成本。對勞方而言,最重要的是最終有多少錢落袋,既然時薪偏高,包埋一點無償服務,也不是大問題。
問題是,十年流流長,社會和工作環境變化可以很大。2015年簽約後,過幾年就爆發新冠疫情。
疫情引致工作環境變化
自疫情爆發以來,航班延誤情況日益嚴重,空服員的無償工作時間也因而大幅增加。
再加上在守時方面,加航又特別不爭氣。航空數據公司Cirium年初發表的報告顯示,墨西哥航空的準時率高達87%,排行第一。加航和本國另一大型航空公司西捷航空(WestJet)都敬陪末座,僅71%。
有工會人員聲稱,空服員平均每月有35小時無償工作。從航班延誤的數據來看,白做時間激增之說並非生安白造。
無償地面工作時間是多了,但不是說,以較高的時薪作為補償嗎?
通脹幅度遠超預期
2001年,加航空服員入職薪酬是時薪27.84元。但到2004年,因為加航陷入財困,須進行破產重整。在不肯讓步就關門大吉的威脅下,CUPE同意減薪,空服員入行時薪,從2003年約 27.51元降至2004年的21.76元。此後的薪酬談判,都以此為基準。
到2024年,入職時薪為30.90元。這就是工會所聲稱,自2000年代初至現在,「25年來僅加薪約3元」的由來。
新冠疫情另一個長遠副作用,就是通脹大幅飆升。2015年簽約時,每年薪酬增幅2%,好像還可以,至少追得上通脹,但還是那一句:十年流流長,社會環境變化可以很大。
合約內容更重要
簽了長約,資方當然䟴䟴腳;勞方就唯有忍受無償時間增加以及生活成本壓力,幾年來累積下來的不滿情緒,當然也更為激烈。
如此看來,簽長約,不一定令勞資關係更健康。
據了解,現時的臨時協議中,空服員地面工作將獲至少60分鐘薪資,標準為其時薪50%,且每年增加5%。這不失是一個符合現時工作環境的良好轉變。或許更能促使加航為了減低成本,認真檢討,改善航班準時率。
文:廖長仁
>>>星島網WhatsApp爆料熱線(416)6775679,爆料一經錄用,薄酬致意。
>>>立即瀏覽【移民百答】欄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華僑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買、交通、報稅、銀行、福利、生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