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种代糖恐致中风/心脏病!医生警告注意6类无糖食物 吃黑糖/蜂蜜更有益?
许多人为了维持健康或减免,都选择以无糖或代糖类食物替代高糖饮食,特别是高血糖或糖尿病患者。但有医生指出,市面上有不少无糖食物或饮品常用的一种代糖,原来暗藏健康陷阱,若长期食用更可能导致中风或患上心脏病,恐得不偿失。
神经科医生郑淳予在其Facebook专页发文指,宣称零卡路里或无糖的饮品及甜点,可能是以代糖替代传统蔗糖。有研究发现,有一种常见的代糖恐增加脑梗塞或患心脏病之风险。
郑淳予医生指,赤藻糖醇为常见的甜味剂代糖,其甜度约为蔗糖的60-70%,具有清凉口感,主要经由工业化量产制成,所含热量极微,故特别适合注重体重控制、健身人士、糖尿病患者及采行生酮饮食者,因而被广泛运用于标示低卡、减糖或低碳水的食品中。他特别提醒,下列6种食品可能含有赤藻糖醇成分,恐对脑部血管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并与脑中风及心脏疾病发生机率呈现明显关联性。
什么食物含无糖暗藏健康陷阱?
可能使用赤藻糖醇的6类无糖食物
1.无糖和低糖饮品
部分无糖气泡饮品、运动饮品、低糖汽水、即饮茶类、能量饮品。
2.生酮和低碳烘焙食品及甜点
涵盖部分生酮专用面包、低碳方包、无面粉蛋糕、饼干、松饼等。
3.健身蛋白质补充品
部分乳清蛋白粉剂、高蛋白能量棒、代餐饮品等补充性食品。
4.无糖糖果与雪糕
包含部分无糖香口胶、薄荷锭剂、朱古力制品、无糖牛轧糖、零卡路里啫喱、生酮或低卡雪糕等。
5.家用代糖产品
指经包装成颗粒状或粉末状的餐桌用代糖制品,常与罗汉果甜味剂或甜菊糖等其他甜味剂混合。
6.酱料与调味品
包含部分无糖番茄酱、无糖烤肉酱、零卡路里沙律酱、甜味涂抹酱或糖浆。
为何无糖饮食易患心脏病/中风/伤脑血管?
郑淳予医生特别引述2025年6月刊登于《J. Applied Physiology》期刊的最新研究指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研究团队已明确揭示赤藻糖醇可能引发脑中风的机制。该实验透过培养人类脑血管内皮细胞,并添加相当于饮用一份无糖饮料,约含有30g赤藻糖醇,在人体可能达到的血液浓度。研究结果显示,仅短短3小时的暴露时间,已导致脑血管细胞出现以下一系列功能性异常:
- 氧化压力上升:俗称自由基的的活性氧分子是细胞组织的主要破坏因子,而研究发现,赤藻糖醇会促使自由基急遽增加约75%,此现象被视为引发脑细胞损伤与发炎反应的关键因素,同时大幅提升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疾病的风险。
- 血管舒张功能受损:具有“血管健康守护者”之称的一氧化氮,能促使血管松弛、维持脑部血流稳定,但赤藻糖醇会明显抑制一氧化氮的生成,导致血管失去弹性,使血管扩张功能受阻。
- 血管异常收缩加剧:研究更发现赤藻糖醇会刺激血管收缩蛋白“内皮素-1”分泌,促使血管呈现过度收缩与痉挛,造成血流受阻现象,可能进一步影响脑部血液供应。
- 溶解血栓能力下降:人体原本具备分解血栓的的天然防护机制,但经赤藻糖醇作用的细胞,其溶解血栓的效能出现明显钝化,这将大幅提高血管阻塞的风险。
该研究团队强调,上述四项病理变化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当血管收缩倾向加剧,而溶血栓溶解功能又遭到削弱脑,中风的发生风险便会随之攀升。
郑医生还引述2023年发表于《Nature Medicine》的一项研究,追踪约4,000名受试者长达3年,观察主要心血管事件,包含心肌梗塞、中风的发生率,有以下结果:
- 血液中赤藻糖醇浓度偏高者,未来3年内罹患心脏病或中风的风险约提升2倍,尤其浓度最高前25%族群与最低25%族群相比差异最为显著。
- 实验中健康受试者饮用一杯含30g赤藻糖醇的饮品,约等于一罐无糖能量饮品,血液赤藻糖醇浓度竟飙升近1,000倍,且高浓度状态持续逾48小时。
- 研究更发现,赤藻糖醇会明显促进血小板凝集作用,使血液呈现浓稠、易凝固状态,大幅提高血栓形成的风险。
他表示,上述两项研究分别从细胞机制与类流行病学双重角度得出相同结论,证实过量摄取赤藻糖醇可能对心脑血管系统造成负面影响,建议大家需要学会辨识相关食品并审慎评估摄取量。
5大饮食方法护心脑血管 每日忌吃超过多少份量的代糖?
郑医生指出,关于赤藻糖醇的相关研究与健康警示,其目的绝非引起不必要的恐慌,而是提醒大家“无糖不等同绝对安全,零卡路里不代表完全零风险”的重要观念。脑心血管疾病的形成往往是经年累月的过程,必须审慎检视日常生活中那些表面上看似无害的食品成分,避免其成为潜伏的健康危机。
最理想的甜味替代方案,就是透过循序渐进的方式降低对甜味的渴求,重新建立更自然、更均衡的饮食习惯。因此,他也分享5项实用的饮食要诀,真正从根本维护身心健康:
1.审慎检视食品成分及标签
无糖或零卡标签并不意味未添加人工甜味剂,建议详细查阅成分列表,特别注意赤藻糖醇、赤藓糖醇、糖醇等相关标示。若产品注明总糖醇含量,即可能添加此类甜味剂。养成仔细阅读食品标签的习惯,确实掌握摄取成分与含量,是维护健康的基本防护措施。
2.控制赤藻糖醇摄取量
应留意日常饮食中赤藻糖醇的累积摄入量,减糖的根本目的在促进健康,若替代用甜味剂本身存在潜在危害,便失去原有意义。
建议一般健康人士适量且偶尔食用,避免长期大量摄取。根据欧洲食品安全局2023年最新标准,已将赤藻糖醇每日容许摄取量大幅下调至“0.5g/kg体重”,即是约60kg成人,每日不宜超过30g。至于高风险族群,若本身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或曾有中风、心脏病病史者,则应尽可能减少或完全避免摄取赤藻糖醇。
3.优先选择天然甜味
当需要摄取糖分时,建议优先选用天然糖类,例如黑糖、蜂蜜或水果制成的果酱,但切记秉持少量提味即可的原则。必须特别留意,这些仍属糖分会影响血糖值,对于患有糖尿病或心血管的人,即使天然糖分也应谨慎控制或避免使用。
4.多吃天然原型食物
建议将饮食主体建立在各色新鲜蔬果、全谷类(糙米、燕麦、藜麦)、优质蛋白(鱼、鸡肉、豆类)以及健康脂肪(橄榄油、坚果、牛油果)等天然原型食物。
5.重新培养味觉敏感度
长期摄取加工食品会使味蕾迟钝化并适应高甜度口味,建议有意识地降低对甜味的依赖度,多品尝食物的天然风味,逐步训练味觉接受较低甜度的饮食,循序渐进地适应无添加的纯茶、黑咖啡或清水。
专家履历:郑淳予
台湾神经科临床医师和脑科学博士,专注于脑神经科学和相关疾病治疗,特别是失眠、头痛、神经痛、颜面神经失调、自律神经失调、脑雾、失智。
资料来源:神经科医生郑淳予
T10
>>>星岛网WhatsApp爆料热线(416)6775679,爆料一经录用,薄酬致意。
>>>立即浏览【移民百答】栏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华侨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买、交通、报税、银行、福利、生育、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