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人物 / 有片】刻下生命印記 女紋身師在皮膚上寫故事

【非常人物】在許多人眼中,紋身仍帶着一點「反叛」的味道,但在某些人心裡,它卻是一門真正的身體藝術。隨着新一代思想日漸開放,加上加拿大多元文化的影響,紋身早已從街角的地下文化,走進主流社會。今次,我們走進一位來自香港的女紋身師芷晴的工作室,一探她如何以針與色彩,為客人肌膚刻劃出永恆記憶的故事。

來自香港的女紋身師芷晴在多倫多重新握起紋身針。
紋身路始於失戀
芷晴與紋身的緣分,始於一次失戀。她坦然這個原因很「白癡」,「那時我二十多歲,因為一次失戀,便在腳上紋了一片葉子,象徵 『turn over a new leaf』(展開新的一頁)。現在回看也有點尷尬,不過還可以的,因為它代表當時發生的事情,我覺得應該學會擁抱它。」
身上已有近三十個紋身的芷晴說,每一個圖案背後都有它的故事與意義。而作為紋身師,每次被紋身的過程,其實都是一種學習。「我想『偷師』嘛,所以我每次紋身時都會向師傅悄悄地問一些問題,希望學到他們的手藝。縱然一開始不表明身份,但其實對方也會知道我是『行家」呢。」

芷晴第一個紋身是一片葉子。
媽媽的愛 由落淚到認同
芷晴出身於一個典型的香港傳統家庭,曾是一位OL,在職場上有穩定的收入和發展,直至毅然轉行成為全職紋身師。她坦言,這個決定一開始並不被家人理解。「一開始學紋身時他們都沒太大反應,覺得我只是玩玩吧,當學興趣班而已,沒什麼所謂。但當我學了幾年之後便想做全職,機緣巧合下又成事。媽媽聽到時真的很不開心,甚至眼泛淚光。」
但隨着芷晴的紋身事業漸趨穩定,媽媽的態度也逐漸改變。「她看到我的作品,覺得漂亮,更主動把它們發給親戚朋友看。由於成長在傳統的華人家庭,很少會聽到長輩對自己讚美的說話。但媽媽那次的舉動,已經是表達了最大的認同。那一刻我真的很感動,知道她的接受了我成為紋身師這件事。」

紋身文化的蛻變
對比香港和加拿大兩地的文化,無疑加拿大人對紋身的接受程度較高。「在加拿大,醫護人員、老師都可以紋身,沒有人會戴『有色眼鏡』看。但在香港,很多人仍會選擇把紋身藏起來,尤其在辦公室或醫院上班的人,他們通常說『越細越好,收得越埋越好!』」不過,芷晴也觀察到香港年輕一代的改變,越來越多年輕人都選擇把紋身紋在外露位置,勇敢表達自己。
此外,紋身風格也因文化交融而產生變化。「韓國近年帶起 『小清新』 風潮,圖案細小、色彩繽紛、線條細膩,比較寫實,和傳統美式黑灰粗線條很不同,帶動了全世界一個比較富色彩清新的紋身風氣。」說到黑白、彩色兩者之間的選擇,芷晴直言兩種都漂亮。「對我來說, 黑白和彩色現在都是流行的,且彩色亦比以前多了很多變化,有很多不同的顏色,成為更多女生的喜好。」

一段段生命故事
紋身師不單是藝術創作者,往往也是心理諮詢師。「許多客人在紋身過程中都喜歡分享他們的故事,而我們作為紋身師也很樂意接收與聆聽他們的情感。我曾幫一位剛離婚的單親媽媽紋上一個『手牽手』的圖案,她告訴我這是她人生第一個紋身,提醒自己要堅強照顧孩子。」
每一幅圖案的誕生,都會為芷晴帶來滿足感。「當看到客人滿意地離開,那種快樂是無法形容的,有時我更會感動到眼濕濕呢。當我成為了全職紋身師後,就決定想一輩子做這份工作。因為人生難得把興趣變成事業,又可以謀生!」芷晴笑言,如果有天她中了彩票,也願意免費幫人紋身呢!

芷晴為客人設計紋身圖案。

每一個紋身都是一段生命故事。
記者、攝影:草步子
剪接:Wesley
製作:CCUE
T10
>>>星島網WhatsApp爆料熱線(416)6775679,爆料一經錄用,薄酬致意。
>>>立即瀏覽【移民百答】欄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華僑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買、交通、報稅、銀行、福利、生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