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调试信息 - getPostsByCategory:
当前 cat_name: 健康
传入的 cat_slugs: %e5%81%a5%e5%ba%b7
当前页码: 1
is_lifetime: false
时间条件: 其他欄目 Default - 2023年1月1日后
查询结果:
找到文章数: 3123
最大页数: 313
当前返回文章ID数: 10
文章IDs: 7288632, 7288548, 7288513, 7287712, 7287489, 7287469, 7286843, 7286379, 7286288, 7285964
第1页第一篇文章日期: 2025-10-01
第1页最后一篇文章日期: 2025-09-29

新冠肺炎|發燒喉嚨痛不是主要病徵?醫生揭感染新冠病毒最新5大症狀 即學4招預防新變種

 

新冠肺炎感染個案近期再有升溫跡象,有醫生指,新冠病毒經過多次變種後,症狀變得更難以發現,甚至可能不會出現發燒、咳嗽或喉嚨痛等常見症狀。想及早發現自己有否感染新冠病毒,醫生建議要留意5個細微的身體徵兆。

新冠肺炎|新冠病毒3特徵 曾打疫苗也中招

重症科醫生黃軒在其Facebook專頁表示,發燒不再是新冠病毒的主要病徵。他綜合了各地最新確診資料發現,患者發燒比例,已掉到40%以下。他表示,2025年的新冠病毒出現以下3大特徵:

更容易傳播

•更會逃

•症狀更輕微

在病毒傳染力方面,他指出新冠變異株KP.2、JN.1、XBB 等「FLiRT 家族」,比舊株更容易人傳人,就算曾患過新冠或打過疫苗,也可能再次受感染。而且症狀看起來更像感冒或腸胃炎,肺部有可能默默出現「毛玻璃」(肺部磨砂玻璃陰影)。

根據香港衞生防護中心資料,這類患者第一次就診時,只有39%患者有發燒作為病徵,腹瀉(43%)、頭痛(41%)、輕微的喉嚨痛(40%)都比發燒普遍。

新冠肺炎|感染病毒最新5大症狀 未必發燒喉嚨痛?

黃軒醫生指,現在的新冠變異株很低調,常常不發燒,就悄悄入侵人體,因此要留意以下更細微的5個警號;並提出在遇到疑似症狀時的4個處理方法:

2025年新冠病毒5大症狀

腹瀉:以為是吃壞肚子

全身乏力:覺得只是熬夜後沒睡飽

頭痛:當成讀書或玩手機過久

喉嚨輕微乾癢:不是劇痛因此常被無視

嗅覺變鈍:需要仔細留意才能發現

遇到疑似症狀的4個處理方法:

先觀察48小時:症狀若加重,出現呼吸急、腹瀉不止和持續頭痛的情況,請盡快就醫。

症狀沒惡化也別掉以輕心:減少外出、多休息和在家自我隔離。

高風險場所戴口罩:在車站、電梯、醫院等多人的高風險場所戴口罩。

多留意身體警號:嗅覺突然變遲鈍、舌頭發澀、喉嚨癢卻不痛都可能是病毒在敲門。

新冠肺炎|如何預防新冠病毒新變種?

黃軒醫生提醒,以如今的病毒變化,不發燒不等於沒染疫,出現小症狀時要觀察,若演變至大症狀即求醫,並且要從日常累積免疫力,不是「一次猛灌維他命C」就能拉滿。他提供4個預防新冠病毒小貼士:

作息規律:每晚7-8小時的睡眠時間,不要熬夜

適量運動:一周至少進行150分鐘快步走或慢跑

心理平衡:壓力大時多和朋友聊天和深呼吸,保持輕鬆心態

飲食均衡:多吃蔬果、少糖、補充蛋白質

新冠肺炎|香港現時流行哪種病毒株?

至香港近期的新冠病毒流行情況,香港衞生防護中心總監徐樂堅醫生本月15日表示,疫情復常後,香港每隔半年至9個月經歷一次新冠活躍周期。參考近年本地及全球的流行病學數據,新冠已演變成為一種有周期性的風土病。據中心分析顯示,活躍周期與主流變異病毒株變化及社區群體免疫力下降有關。

據衞生防護中心資料顯示,香港從今年3月下旬起,本地主流變異病毒株已轉為XDV,現時未有證據顯示XDV會引致更嚴重疾病。值得注意的是,新冠變異病毒株不時改變,因此不能掉以輕心。

截止今年5月15日的過去4個星期,衞生防護中心共錄得81宗涉及成年人的新冠嚴重個案,包括30宗死亡個案,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當中83%為65歲以上人士;而兒童方面,今年則暫時錄得5宗嚴重個案,並未有死亡個案。

資料來源:黃軒醫師 Dr. Ooi Hean、衞生防護中心

T10

---------------------------------------------

>>>星島網WhatsApp爆料熱線(416)6775679,爆料一經錄用,薄酬致意。

>>>立即瀏覽【移民百答】欄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華僑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買、交通、報稅、銀行、福利、生育、教育。
點擊以下6大平台 接收加拿大新聞及生活資訊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醫生推介13種超級食物 抗氧化/護心血管/抗衰老 功效不輸藥物!

健康PRO|養腎益精首選黑色食物!中醫推介5種食材湯水護腎排毒 易水腫必吃這種豆

健康PRO|魚油現腥味即品質差?藥劑師拆解魚油服用迷思 這時機服用易吸收

特朗普稱美核潛艇技術領先中俄25年 惟5年後恐被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