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故事】专访何雁诗照顾天使病儿心路历程 加港治疗支援差距有多大?

生命的旅途上,总有一些时刻,让我们重新定义“爱”。在舞台上,她是为人熟悉的香港女歌手何雁诗;但在台下,却是一位罕见病童的母亲。两岁儿子郑赞廷(Asher)前年 12 月确诊患有“天使综合症”,不时出现脑抽筋、吞咽困难等情况,何雁诗由此从一位“大不透”的女孩,学会当一位廿四孝妈妈,全方位照顾儿子。
天使综合症属于罕见病,根据加拿大天使综合症基金会(Angelman Syndrome Foundation)2017 年估算,加拿大有约 5,000 宗个案。Asher 虽然至今仍未学懂叫一声“妈妈”,但在何雁诗眼中,他却形同“小天使”,让她学会什么是“母爱”。

何雁诗由一位“大不透”的女孩,学会当一位廿四孝妈妈,全方位照顾患有天使综合症的儿子。
从阳光的笑容 到晴天霹雳的消息

Asher渐渐长大,何雁诗发现他的发展比同龄小朋友缓慢。

Asher在美国接受治疗,学习尝试企起身。
“You are my sunshine, you are my sunshine……”何雁诗自儿子出世起,便经常唱出这首歌,因为 Asher 常报以阳光一样的灿烂笑容;把儿子命名为“Asher”之故,也是源于阿拉伯语的“Happiness”(快乐)。殊不知,他爱笑背后,另有原因。
Asher 一岁半时,经基因测试,确诊患上天使综合症。当时,何雁诗与丈夫郑俊弘晴天霹雳。据临床医学统计,现时全球每两万名儿童,则有一位儿童患有“天使综合症”,这是属于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神经发展障碍,患者除了智力发展比同龄小朋友迟缓外,还有“快乐木偶”的特征,即为过度快乐、爱笑,以及癫痫、语言障碍、步履不稳和小脑症等。

何雁诗透露Asher到美国治疗后,渐见进步。
何诗雁在多伦多智爱中心接受加拿大《星岛》访问直言,得悉儿子患有罕见病一刻,十分绝望;目前儿子吞咽困难、步履不稳,“依家一个 Up and coming(接下来)嘅问题,就系佢未识行,成日要抱,但系佢(两岁)就好重,呢个都系一个难关”。
郑俊弘在旁补充,Asher 不时脑抽筋,需要二十四小时照顾,“每日都要准时食药,即使食了药,有时都会晕,所以要即刻接住”。何雁诗在旁笑言,正是因为要接着儿子,她的反应、动作变得加快了。
从告别“无脚雀仔”个性 到“咕咕唧”秘密语言

何雁诗在“Angels Within Us”慈善音乐会翌日参观智爱中心。(何逸蓓摄)

智爱中心一块壁布板贴满该中心特殊需要人士的成长印记。(何逸蓓摄)

何雁诗邀请智爱中心智障人士一同唱歌。(何逸蓓摄)
纵然全天候照顾儿子,令何雁诗感到吃力,她坦言是 Asher 的出现,令她由一位“我行我素”的女孩,学会勇敢面对难关与坚持,以及如何培育出“无条件的爱”呵护爱儿。由换尿片、照顾饮食、监察睡眠情况、接送儿子上物理治疗师课堂,以至远赴美国求医,她都亲自为儿子安排,告别昔日随意、“无脚雀仔”般自由自在的个性与生活。
-1024x683.jpg&f=jpeg&w=815&q=75&v=1)
何雁诗夫妇今年3月在万锦举行“Angels Within Us”慈善音乐会,音乐会大萤幕上播出天使综合症家庭的合照。(何逸蓓摄)
.jpg&f=jpeg&w=815&q=75&v=1)
何雁诗表示,十分感恩儿子Asher选择她作为父母。(何逸蓓摄)
她笑言,Asher 的笑点极低,“‘咕咕’、‘嘻嘻’可能已经笑到肚痛,但佢嘅情绪系好直接话畀大家听。”正因为 Asher 一份纯真的笑容,把快乐感染家人,反而冲淡了她在工作和照顾日常上的疲惫。她笑言自己“大不透”的个性,意外融入了 Asher 的童真世界,时常与他玩乐“拗吓拗吓”,“咕咕唧”BB 语成为了他们的共同语言。
对于记者问及儿子的智力发展迟缓,甚至可能终身如此,何雁诗依然乐观面对,认为基因药物的发展或为未来带来曙光,“好多可能性,唔可以因为呢个病,断定佢一世,要心怀希望,科技系帮到佢”。

郑俊弘夫妇与智爱中心特殊需要人士合照。(何逸蓓摄)
罕见病的认知距离︰加拿大、香港天使综合症患者治疗大不同?

智爱中心行政总监梁敏仪表示,由于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澳洲等西方国家确诊个案较多,这些地区的社区支援发展自然比香港完善。(何逸蓓摄)
根据估算,现时加拿大约有 5,000 名天使综合症患者,而香港则只有约 60 宗。患上此病的最常见成因,是来自母体的第 15 号染色体其中一节基因出现缺失,亦有部份患者即使拥有该节基因,却出现基因突变。
位于万锦市、专门支援特殊需要人士的慈善机构“智爱中心”行政总监梁敏仪表示,由于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澳洲等西方国家确诊个案较多,这些地区的社区支援发展自然比香港完善。

加拿大天使综合症基金会就推出《照顾手册》。

加拿大天使综合症基金会推出的《照顾手册》指引患者父母了解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的病征。
举例,加拿大天使综合症基金会就推出了《照顾手册》,指引患者父母了解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的病征、照顾重点及药物选项。加拿大多间医院联网亦设有天使综合症诊所(ASF Clinic),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服务。同时,加美地区更有药厂投入基因药物研发,希望从遗传源头改善病情。
梁敏仪指出,由于香港确诊个案稀少,临床经验不足,医学界对罕见病的辨识度远不如欧美,“佢哋好容易混为一谈:总言之就系先天性障碍、先天性疾病啦,去到最尾就系(归类为)智障囉。但其实天使综合症同唐氏综合症,已经有好大分别。”
北美社区较包容 天使家庭交流更频繁

何雁诗夫妇自去年起屡次前往美加,除了关注基因药物的研发进展,亦积极走访当地天使综合症家庭,汲取照顾心得。(何逸蓓摄)
为了让儿子获得更合适的治疗,何雁诗夫妇自去年起屡次前往美加,除了关注基因药物的研发进展,亦积极走访当地天使综合症家庭,汲取照顾心得。
郑俊弘早年在加拿大成长,儿子 Asher 亦拥有加拿大国籍。他透露,加拿大除了有专科诊所,如温哥华设有专科诊所针对天使综合症个案治疗,当地家庭之间更倾向主动联系,不时相约于咖啡店交流育儿点滴,“其实爱系一样,但香港无咁多机会见面。”此外,他认为加拿大地方较大,为病童提供更多活动空间,“始终香港系一个好细嘅地方,残疾人士需要嘅地方大啲”。
何雁诗也坦言,北美国家整体而言,对天使孩子较为包容与友善,与亚洲文化截然不同。
由“0”进步到“5”︰已经好叻

郑俊弘夫妇在音乐会完结后,翌日到智爱中心参观。(何逸蓓摄)
曾在香港任职社工、照顾过天使综合症患者的梁敏仪分享,大部分患者都有吞咽困难、步履不稳和抽筋等问题,需要长期接受物理治疗与职业治疗,“完全康复就真系难嘅,因为佢哋系先天性嘅障碍。所以要睇返佢需要边一方面欠缺,喺𠮶一边加强。”
虽然她未曾接触曾有完全康复的天使综合症患者,但她认为天使孩子在加强训练下,活动能力有显著进步,从“0”进步到“5 分”,已是莫大成就,至少能减轻家长部分照顾压力;但由 5 分走到 10 分,则需要长年累月的努力与坚持,是漫长之路。
移民治疗要考量医疗空窗

梁敏仪表示,每个省份的政策都不同,家长是否携带罕见病儿移民,是视乎该病童需要及每个家庭的选择。(何逸蓓摄)
不少家长在考虑是否携同患病子女移民时,除了顾及生活适应,更要面对医疗支援的衔接问题。梁敏仪指出,有家庭会担心由香港过渡至海外期间的覆诊空窗期(Gap Time),亦需了解两地医疗系统如何对接。
若孩子已成年,移民门槛会相对较高,部分地区亦可能因医疗资源考虑而设限。梁敏仪表示,每个省份的政策都不同,家长是否携带罕见病儿移民,是视乎该病童需要及每个家庭的选择。
加拿大天使综合症专科诊所地点︰

BC Children’s Hospital
1. BC Children’s Hospital(温哥华)
专科范畴︰遗传学、神经病学、发育儿科、饮食与营养、睡眠、肠胃科、复健医学、职业治疗、物理治疗、社会工作/家庭支援、言语治疗、心理学/精神病学

Children’s Hospital of Eastern Ontario
2. Children’s Hospital of Eastern Ontario(渥太华)
专科范畴︰神经医学、发育儿科、遗传学、心理学

Montréal Children’s Hospital
3. Montréal Children’s Hospital(满地可)
专科范畴︰神经病学与遗传学
(资料来源︰加拿大天使综合症基金会)
采访、摄影︰何逸蓓
>>>星岛网WhatsApp爆料热线(416)6775679,爆料一经录用,薄酬致意。
>>>立即浏览【移民百答】栏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华侨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买、交通、报税、银行、福利、生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