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該如何定義「華裔」?加拿大華人面對的變革與挑戰
【吉米言法】卑詩省現在有近60萬的華裔,佔到卑詩總人口約11%的比例。面對如此龐大的群體,我們需要重新認識華裔社區這樣一個多元的群體,更要鼓勵幫助華裔更好地融入加拿大社會,促進雙語或多語文化的互動,形成更平等的交流模式。當華裔社區積極融入並成為加拿大多元文化的堅實組成部分時,我們不僅能提高自身的韌性與包容性,還能在動盪的國際局勢中泰然應對,實現加拿大社區與多元文化的雙贏面。
自2020年新冠疫情開始,針對亞裔的暴力刑事案件的確有所增加。但是由於華裔維權人士的努力,反對歧視亞裔的努力得到了加拿大社會的關注,收到了積極的效果。但是在維權的過程中,維權組織也受到了不少的非議和挑戰。一部分的挑戰就來自於新老華僑間不同的觀點和立場。
我們在談華裔的時候,習慣性地稱港,台,大陸,海外和內地,或者兩岸三地。 但是華裔文化異域山川的豐富性被這種基於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的劃分所混淆。不介意的話,我們可以參考晚清1910年的《中國地理教科書》,中國分為內地(京畿及十八省),關東(三省),西域(新疆省),北藩(內外蒙古),西藩(青海西藏)。建議使用非意識形態的「京都二十二省」加上蒙古以及青海,西藏來指代華裔五湖四海的原居地,或許都會更加準確可靠,並尊重多樣性。
當我們接受華裔不再是兩岸三地這麼一個簡單的地緣政治概念,爾是一個多方言,多文化的社區概念,那麼這樣一個社區在面對未來變革和挑戰時必然會有有一個多元的感受和態度。切勿以偏概全,以己度人,一概而論,以管窺天。此話既可以應用在加拿大看待華裔社區的態度上,也可以用在華裔對待自身內部不同意見的態度上。
由於華裔的多元化,經濟發展的差異,宗教文化以及地理的差異,華裔和加拿大(乃至西方)社會的融入程度也深淺不一。有些已經數代定居加拿大,後代都已經不會使用中文了;有些雖然來了幾十年,但是由於教育,性別,婚姻,經濟諸多原因,還處在社會弱勢的位置,社會的邊緣;有些則移民不久,還在熟悉社會的階段。因此,儘管我們鼓勵大家學好英語或法語,但是如果期待他們能夠流利地使用官方語言輕鬆維權,擺脫歧視,在加拿大社順利地工作生活,游刃有餘,基本屬於要求他們「揪著自己的頭髮離開地球」。
所以我們還應當鼓勵華裔在學習官方語言的同時,也使用他們的母語,即中文(包括方言)來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提出申訴,問題和建議。不僅如此,中文的學習不再是華裔社區內部的需求,有更多的非華裔開始學習並使用中文,比如澳洲的前總理陸克文,又如溫哥華的前市長蘇利文,或卑詩省的現任省長尹大衛。這樣在雙語或多語齊頭並進的情況下,華裔在加拿大的融入就不再是自頂而下的壓迫模式,爾是雙向或多向的互動模式。考慮到智能翻譯的進步以及普及,繁榮中文的使用和提高加拿大官方語言水平之間不再衝突,相反變得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當華裔社區開始使用多種管道有效地加深融入加拿大的時候,這於華裔社區和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才會是一種雙贏的繁榮。華裔社區如果還是一種村落的心態和狀態,那社區只能隨波逐流,順流而下,走下坡路。當華裔社區成為加拿大多元文化的牢固組成部分的時候,華裔社區也會擁有更大的能力去包容不同的意見,抵抗分裂與挑撥。這樣,華裔社區也能對深陷動盪國際局勢中的加中關係處之泰然。該對抗的對抗,該競爭的競爭,該合作的合作。
雖然加拿大信奉多元文化,但是所謂Sam Cooper著作中提到的「故意視而不見」(Willful Blindness)以及外國干預公共調查專員的最終報告中提到的對國會議員的「疑雲」 (Cloud of Suspicion),其本質最終還是一種加拿大社區對非英語使用者或者群體的文化陌生感。即然華裔社區是加拿大歷史和文化不再可分割的部分,最好的解決方案不是監視(Watch Over),而是平等的對視( Look at Each Other),對談(Talk to Each Other),最終走向一致(See Eye to Eye)。
撰文:吉米言 (卑詩公益法律服務社團 Access Pro Bono Society of BC 法律義診服務總管及資訊官)
>>>星島網WhatsApp爆料熱線(416)6775679,爆料一經錄用,薄酬致意。
>>>立即瀏覽【移民百答】欄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華僑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買、交通、報稅、銀行、福利、生育、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