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调试信息 - getPostsByCategory:
当前 cat_name: 健康
传入的 cat_slugs: %e5%81%a5%e5%ba%b7
当前页码: 1
is_lifetime: false
时间条件: 其他欄目 Default - 2023年1月1日后
查询结果:
找到文章数: 3078
最大页数: 308
当前返回文章ID数: 10
文章IDs: 7276042, 7276000, 7275986, 7274959, 7274912, 7273707, 7274019, 7273890, 7272907, 7272583
第1页第一篇文章日期: 2025-09-19
第1页最后一篇文章日期: 2025-09-16

身體4部位隱隱作痛 恐是癌症警號!出現1種腹痛或是胰臟癌

 【癌症徵兆】持續頭痛、腹痛,擔心自己患癌?到底如何分辨慢性痛症與症狀?有醫生指出,若身體出現4個部位隱隱作痛,的確有機會是癌症警號。若出現1種腹痛情況,更有可能是胰臟癌症狀。

身體4部位隱隱作痛 恐是癌症警號

中國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在社交平台撰文提醒大眾,與普通的疼痛相比,癌症引發的疼痛會反覆發作,是一種持續,而且症狀不斷加重的過程。院方指出,若身體以下4個部位持續疼痛,恐怕癌症警號。

哪些部位持續疼痛恐與癌症有關?

1.持續頭痛

一般情況/感染疾引發:

  • 普通頭痛通常與頭部外傷、感染性疾病(例如流感、肺炎)、高血壓、頸椎病或偏頭痛等病史有關。不過,有部分人則可能因為疲勞導致神經功能障礙而引起。
  • 發病較急,而且伴隨發燒的頭痛通常是感染性疾病所導致。
  • 若長期反覆發作的頭痛或搏動性頭痛,多為偏頭痛或神經症引起。

與癌症相關:

  • 腦腫瘤侵犯、破壞腦組織、腦神經及顱骨也可能會引發頭痛症狀。
  • 若出現長期頭痛,症狀加重,伴隨嘔吐、視力模糊、口角炎、肢體抽搐、走路不穩及意識障礙等情況,則要格外小心,因有機會是患腦腫瘤。若有懷疑,應及時就醫,進行磁力共振掃描或電腦斷層掃描。

2.經常胸痛

胸痛有機會是以下原因引發:冠心病、心肌炎、支氣管炎、胸膜炎、氣胸、肋骨骨折及帶狀皰疹等疾病。

不過,部分胸痛情況可能與更嚴重健康問題有關,例如是肺癌、縱膈腫瘤,通常會反復出現胸痛並伴隨痰中帶血、上肢腫脹等情況。另外,也有可能與食道癌有關,患者除了胸痛,更會伴隨吞咽困難和聲音沙啞等症狀。

如果發現異常,應盡快求醫。常見檢查方法包括胸部電腦斷層掃、氣管鏡及胃鏡等。

3.經常腰背痛

常見腰背痛原因:

腰背痛成因,通常與長期不良坐姿、暴力損傷、感染性疾病、胸腰椎退行性病變及先天性脊柱側彎、脊柱裂等有關。

與癌症相關:

若出現原發或轉移性惡性腫瘤,也會影響胸腰椎及軟組織化,繼而引發腰背痛。

如果出現頑固性腰背痛,並沿著一側身體放射和疼痛劇烈,甚至呈現燒灼或絞榨痛。脊柱在活動、咳嗽和打噴嚏時會更痛,即使休息和服用藥物也難以緩解,則有機會是患上惡性腫瘤。

若要判斷是否患上癌症,可透過腰背部電腦斷層掃、磁力共振掃描或電生理檢查等方法診斷。

4.持續腹痛

常見腹痛原因:

常常腹痛有機會是腹腔器官的炎症性疾病,例如:腸胃炎、膽囊炎、胰腺炎、闌尾炎等。除了腹腔器官的炎症性疾病,可能與腹腔內臟出現扭轉、阻塞及破裂,也會出現腹痛。部分人士出現頑固性腹痛,多見於胃癌、胰臟癌、腸癌、腎癌、肝膽惡性腫瘤及婦科惡性腫瘤等疾病。

異常腹痛/與癌症相關的腹痛:

有明確病因的腹痛,通常經過專科治療就能有效緩解腹痛症狀,若伴隨其他症狀,有可能是以下原因引發:

  • 胃腸道惡性腫瘤:出現反復腹痛伴隨噁心、嘔吐、腹瀉、便秘、黑便及便血等症狀。
  • 肝癌及胰臟癌:腹痛時通常會伴隨皮膚、眼睛發黃及白色大便等症狀。
  • 腎癌:經常反復腹痛,而且伴隨腹部有腫塊、無痛性血尿等症狀。
  • 婦科惡性腫瘤:女性患者若反復腹痛,並伴隨陰道不規則出血、排液等症狀,則可能與婦科惡性腫瘤有關。

若有懷疑,可以透過以下檢查方法作進一步確認,例如:腹部及骨盆腔磁力共振掃描、電腦斷層掃、胃腸鏡及癌症腫瘤標記等。

T10

---------------------------------------------

>>>星島網WhatsApp爆料熱線(416)6775679,爆料一經錄用,薄酬致意。

>>>立即瀏覽【移民百答】欄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華僑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買、交通、報稅、銀行、福利、生育、教育。
點擊以下6大平台 接收加拿大新聞及生活資訊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Snapchat誘姦案|性侵12歲女孩精神虐待數十人 英22歲狼男被判14年

涉Signal群組洩密下台 前國安顧問華爾茲任駐聯合國代表

有片|尼日利亞商廈大火釀10死25傷  疑欠消防設施民眾跳樓逃生

新冠疫苗|美國CDC立場大轉彎 質疑安全性「不建議必打」醫界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