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调试信息 - getPostsByCategory:
当前 cat_name: 即時加國
传入的 cat_slugs: %e5%8d%b3%e6%99%82%e5%8a%a0%e5%9c%8b
当前页码: 1
is_lifetime: false
时间条件: 即時新聞 - 3個月以內
查询结果:
找到文章数: 2630
最大页数: 263
当前返回文章ID数: 10
文章IDs: 7277560, 7277519, 7277485, 7277423, 7276865, 7277380, 7277368, 7277350, 7277335, 7277321
第1页第一篇文章日期: 2025-09-20
第1页最后一篇文章日期: 2025-09-20

【非常人物】多倫多聾人攝影師與前大學講師 在他鄉記錄家鄉 新春市集「拍住上」

【非常人物】農曆新年轉眼就到,不少華裔族群都迫不及待舉辦新年市集。當中不乏移民港人藝術家的參與,如聾人攝影師陳康譽(Casey)和曾在香港任職大學英文系講師的余曉瑉(May)今年2月會在LunarFest新年市集中合作擺檔,透過售賣明信片和手工藝,訴說自身移民故事,同時走入社區深入了解由離散到團圓的故事。

聾人攝影師:用相機靜心記錄世界

Casey先天弱聽,靠讀廣東話唇語溝通。兩年前,他隨妻子移民到多倫多。(何逸蓓攝)

Casey患有先天弱聽,因遺傳基因突變,出生起便無法聽見聲音。即使醫生為他的左耳植入人工耳蝸,但他依然活在近乎聽不見的世界。他自一歲起便學習廣東話唇語,「(讀唇)英文就難學啲,因為英文嗰嘴型唔郁嘅,但因為講中文、廣東話嘅嘴形比較誇張,咁我知道係講乜嘢。英文就好似變化好平」。

縱然活在無聲的世界,一直以來,Casey卻喜歡透過攝影靜心記錄世界,發掘沿途獨特風景。「(攝影)可以用一張畫面去幫自己去同人溝通,一部相機就好似一個藝術家嘅畫筆,畫出嚟係佢想表達自己想講嘅訊息。」

Casey在多倫多記錄原住民穿上傳統服飾遊行情況。(何逸蓓攝)

曾成《敗走麥城》攝影師

Casey拍攝橫跨日本、美國和加拿大等國家。(何逸蓓攝)

Casey最初學習攝影,選擇從產品攝影入手。但他對世界的觀察,令他愛上了「街拍」,捕捉城市掠影。他的太太循加拿大救生艇計劃,來到多倫多讀書;約兩年前,Casey也跟隨配偶來加生活。過去的日子,他除了參與不同市集,展覽自己的攝影作品外,包括記錄多倫多原住民遊行情況,亦成為本地華語獨立電影《敗走麥城》的劇照攝影師。

對於堅持參與市集,Casey說是為了與不同背景的人互動。舉例,曾有非洲裔的居民特意來到市集欣賞他的作品,希望他能幫忙拍攝家庭照;也有移民港人看到他拍攝的「TTC生活記錄」感觸落淚,想起了香港地鐵情況,同時感受到多倫多的有愛。

有移民港人看了Casey這張TTC拍攝的相片後,感觸落淚,指回想起自己昔日在香港地鐵的景況;又體會到相中人為愛護愛犬,而無懼外人目光,顯現加拿大人的有愛。(何逸蓓攝)

新春市集售明信片 橫跨多國文化攝影

Casey自製新年掛飾,如「白兔糖」(圖下)是傳統新年全盒必備糖果,充滿情懷。(何逸蓓攝)

這次新春市集活動,他與拍檔余曉瑉(May)一起擺檔,售賣親自拍攝的藝術攝影照片印製而成的明信片。整個過程,對Casey來說都得來不易。這輯相片拍攝地點橫跨日本、美國和加拿大等地,也會於今年5月在多倫多大會堂(Assembly Hall)展出,「我好鍾意去唔同國家發掘唔同文化,尤其是好鍾意佢哋獨有嘅文化,分享畀其他人知道。」

另外,他自製多款新年掛飾,如「白兔糖」吊飾,那是承載著他的童年記憶——新年全盒裏,總會有充滿情懷的「白兔糖」存在。他直言是受到May的啟發,而May得知他患有弱聽,便協助把英語「即時翻譯」為廣東話,方便他讀唇。

大學英文系前講師:赴加照顧救生艇學生

May曾在2019年於香港任職大學講師,可惜眼見香港政治環境急轉直下,她決定移民加拿大照顧救生艇計劃下的學生。(何逸蓓攝)

一說到文化,May總是滔滔不絕。事實上,她是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學系出身,後來成為大學英文系講師,一教便十年。2019年香港社運時期,喜歡烹飪的她時常為學生送上親自熬製的「老火湯」,深得學生愛戴,「佢哋因為各種原因無得返屋企,好耐無住家飯食」。但眼見2019年後的香港政治環境急轉直下,尤其是目睹母校的教師在機場被捕,加上學術前景晦暗,她決然放棄高薪厚職的大學教席,轉到加拿大照顧救生艇計劃下的學生,「佢哋同我一樣,無親無故」。

她憶述首年來加,充滿悲傷,「我從來無諗過離開(大學講師)崗位,學術環境上有很多壓抑、創傷,迫著離開。第一年自己有好多情緒壓力,心理上好思鄉,同好多香港人一樣,經歷咗好大創傷,要離開香港、離開自己屋企、離開我所愛嘅親友同熟悉嘅人,係一個好大創傷。」

不乾等「坐移民監」 積極參與大小市集

May在新春市集會擺售自家製日式手藝。(何逸蓓攝)

來加後,May修讀食物媒體(Food Media)課程。有說,移民是「二等公民」,要「坐移民監」乾等數年,但過去三年,May不讓自己生活空白度過,積極參與大大小小的市集,尋找不同國家的文化根源。

「或者我(在加拿大)未必有一個大學崗位,做返英文系全職講師,但依家都可以喺社區、唔同群體,大家繼續做一啲文化交流嘅工作。」她坦言,以前在香港任大學講師,從未想過發展藝術,「始終係我喺香港都冇乜機會,冇乜空間會做到嘅嘢。咁嚟到(加拿大)就不如索性把握機會,少咗啲包袱,反而可以試下啲新嘢。」

May把手作放入星形瓶子,方便客人送禮。(何逸蓓攝)

向加拿大日裔學製手工藝 摺紙鶴傳承記憶

May製作的日本紙鶴耳環,其紙鶴造型象徵著祝福與希望。(何逸蓓攝)

如是者,喜歡日本文化的她,向本地日本人請教如何製作手藝,包括日式水引繩結、紙鶴耳環和摺紙等;經一年屢敗屢戰,終於成為她在市集中的「招牌手作」,也成功獲聘在藝術中心Art Hub教班。

「細個嗰時,都摺好多紙鶴。喺我幼稚園嘅時候,係我媽媽教我摺嘅。每次摺嘅時候,我都諗起同媽媽之間嘅Connection(連繫),係我生活記憶,亦係我好懷緬。」「紙鶴」在她眼裏,是象徵著祝福和希望。她最難忘有日本客人向她反映,在加拿大難以買到日式水引繩結,「有日本客人會買返我做的日式手作,其實我係好開心」。

May向本地日本人請教如何製作日式手藝。(何逸蓓攝)

她說,參與市集的初衷,也是為了傳承「香港文化的根」,如她的食物攝影,包括大澳蝦膏、老火湯和「上善若水」Be Water的沖茶隱喻,正是香港文化紀錄;同時在市集接觸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聆聽不同國家的離散故事。

May把自己的攝影印製成明信片,記錄離港前大澳漁村的風景,也是她的舊居記憶。(何逸蓓攝)

自我療癒 在加拿大植根

由離開香港的悲傷,到走進加拿大社區發掘離散故事,參與市集反令May的傷痛慢慢療癒,學會了如何從另一文化角度,傳承文化研究學者的身份。「身份對我嚟講,係好有流動性嘅嘢嚟。佢會因為我哋不斷嘅經歷,我哋不斷反思,會有重新嘅塑造。」

其「上善若水」的明信片,引起不少曾經歷社運的香港人共嗚。(何逸蓓攝)

經歷三年,她對多倫多抱有歸屬感,「我係視多倫多為我嘅家,係好渴望喺度繼續生活、落地生根,我都寄望將來會繼續努力去,例如喺各種藝術、文化或者社區文化上,承傳文化研究學者身份,繼續喺裏面求生。」

採訪、攝影:何逸蓓

T10

---------------------------------------------

>>>星島網WhatsApp爆料熱線(416)6775679,爆料一經錄用,薄酬致意。

>>>立即瀏覽【移民百答】欄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華僑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買、交通、報稅、銀行、福利、生育、教育。
點擊以下6大平台 接收加拿大新聞及生活資訊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卡尼預算案將推行「採購加拿大產品」 定調支持國貨是政府義務

咸美頓27歲男遭槍擊命危 警指屬「孤立事件」無追兇

【專欄/華裔家長Jasmine有話說 083】貧賤中年百事哀 好在世上有青年

溫哥華接受比特幣捐款 消防員慈善基金約55萬加元來自3.5比特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