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人物】多伦多聋人摄影师与前大学讲师 在他乡记录家乡 新春市集“拍住上”

【非常人物】农历新年转眼就到,不少华裔族群都迫不及待举办新年市集。当中不乏移民港人艺术家的参与,如聋人摄影师陈康誉(Casey)和曾在香港任职大学英文系讲师的余晓瑉(May)今年2月会在LunarFest新年市集中合作摆档,透过售卖明信片和手工艺,诉说自身移民故事,同时走入社区深入了解由离散到团圆的故事。
聋人摄影师:用相机静心记录世界

Casey先天弱听,靠读广东话唇语沟通。两年前,他随妻子移民到多伦多。(何逸蓓摄)
Casey患有先天弱听,因遗传基因突变,出生起便无法听见声音。即使医生为他的左耳植入人工耳蜗,但他依然活在近乎听不见的世界。他自一岁起便学习广东话唇语,“(读唇)英文就难学啲,因为英文𠮶嘴型唔郁嘅,但因为讲中文、广东话嘅嘴形比较夸张,咁我知道系讲乜嘢。英文就好似变化好平”。
纵然活在无声的世界,一直以来,Casey却喜欢透过摄影静心记录世界,发掘沿途独特风景。“(摄影)可以用一张画面去帮自己去同人沟通,一部相机就好似一个艺术家嘅画笔,画出嚟系佢想表达自己想讲嘅讯息。”

Casey在多伦多记录原住民穿上传统服饰游行情况。(何逸蓓摄)
曾成《败走麦城》摄影师

Casey拍摄横跨日本、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何逸蓓摄)
Casey最初学习摄影,选择从产品摄影入手。但他对世界的观察,令他爱上了“街拍”,捕捉城市掠影。他的太太循加拿大救生艇计划,来到多伦多读书;约两年前,Casey也跟随配偶来加生活。过去的日子,他除了参与不同市集,展览自己的摄影作品外,包括记录多伦多原住民游行情况,亦成为本地华语独立电影《败走麦城》的剧照摄影师。
对于坚持参与市集,Casey说是为了与不同背景的人互动。举例,曾有非洲裔的居民特意来到市集欣赏他的作品,希望他能帮忙拍摄家庭照;也有移民港人看到他拍摄的“TTC生活记录”感触落泪,想起了香港地铁情况,同时感受到多伦多的有爱。

有移民港人看了Casey这张TTC拍摄的相片后,感触落泪,指回想起自己昔日在香港地铁的景况;又体会到相中人为爱护爱犬,而无惧外人目光,显现加拿大人的有爱。(何逸蓓摄)
新春市集售明信片 横跨多国文化摄影

Casey自制新年挂饰,如“白兔糖”(图下)是传统新年全盒必备糖果,充满情怀。(何逸蓓摄)
这次新春市集活动,他与拍档余晓瑉(May)一起摆档,售卖亲自拍摄的艺术摄影照片印制而成的明信片。整个过程,对Casey来说都得来不易。这辑相片拍摄地点横跨日本、美国和加拿大等地,也会于今年5月在多伦多大会堂(Assembly Hall)展出,“我好钟意去唔同国家发掘唔同文化,尤其是好钟意佢哋独有嘅文化,分享畀其他人知道。”
另外,他自制多款新年挂饰,如“白兔糖”吊饰,那是承载着他的童年记忆——新年全盒里,总会有充满情怀的“白兔糖”存在。他直言是受到May的启发,而May得知他患有弱听,便协助把英语“即时翻译”为广东话,方便他读唇。
大学英文系前讲师:赴加照顾救生艇学生

May曾在2019年于香港任职大学讲师,可惜眼见香港政治环境急转直下,她决定移民加拿大照顾救生艇计划下的学生。(何逸蓓摄)
一说到文化,May总是滔滔不绝。事实上,她是香港岭南大学文化研究学系出身,后来成为大学英文系讲师,一教便十年。2019年香港社运时期,喜欢烹饪的她时常为学生送上亲自熬制的“老火汤”,深得学生爱戴,“佢哋因为各种原因无得返屋企,好耐无住家饭食”。但眼见2019年后的香港政治环境急转直下,尤其是目睹母校的教师在机场被捕,加上学术前景晦暗,她决然放弃高薪厚职的大学教席,转到加拿大照顾救生艇计划下的学生,“佢哋同我一样,无亲无故”。
她忆述首年来加,充满悲伤,“我从来无谂过离开(大学讲师)岗位,学术环境上有很多压抑、创伤,迫着离开。第一年自己有好多情绪压力,心理上好思乡,同好多香港人一样,经历咗好大创伤,要离开香港、离开自己屋企、离开我所爱嘅亲友同熟悉嘅人,系一个好大创伤。”
不干等“坐移民监” 积极参与大小市集

May在新春市集会摆售自家制日式手艺。(何逸蓓摄)
来加后,May修读食物媒体(Food Media)课程。有说,移民是“二等公民”,要“坐移民监”干等数年,但过去三年,May不让自己生活空白度过,积极参与大大小小的市集,寻找不同国家的文化根源。
“或者我(在加拿大)未必有一个大学岗位,做返英文系全职讲师,但依家都可以喺社区、唔同群体,大家继续做一啲文化交流嘅工作。”她坦言,以前在香港任大学讲师,从未想过发展艺术,“始终系我喺香港都冇乜机会,冇乜空间会做到嘅嘢。咁嚟到(加拿大)就不如索性把握机会,少咗啲包袱,反而可以试下啲新嘢。”

May把手作放入星形瓶子,方便客人送礼。(何逸蓓摄)
向加拿大日裔学制手工艺 折纸鹤传承记忆

May制作的日本纸鹤耳环,其纸鹤造型象征著祝福与希望。(何逸蓓摄)
如是者,喜欢日本文化的她,向本地日本人请教如何制作手艺,包括日式水引绳结、纸鹤耳环和折纸等;经一年屡败屡战,终于成为她在市集中的“招牌手作”,也成功获聘在艺术中心Art Hub教班。
“细个𠮶时,都折好多纸鹤。喺我幼稚园嘅时候,系我妈妈教我折嘅。每次折嘅时候,我都谂起同妈妈之间嘅Connection(连系),系我生活记忆,亦系我好怀缅。”“纸鹤”在她眼里,是象征著祝福和希望。她最难忘有日本客人向她反映,在加拿大难以买到日式水引绳结,“有日本客人会买返我做的日式手作,其实我系好开心”。

May向本地日本人请教如何制作日式手艺。(何逸蓓摄)
她说,参与市集的初衷,也是为了传承“香港文化的根”,如她的食物摄影,包括大澳虾膏、老火汤和“上善若水”Be Water的冲茶隐喻,正是香港文化纪录;同时在市集接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聆听不同国家的离散故事。

May把自己的摄影印制成明信片,记录离港前大澳渔村的风景,也是她的旧居记忆。(何逸蓓摄)
自我疗愈 在加拿大植根
由离开香港的悲伤,到走进加拿大社区发掘离散故事,参与市集反令May的伤痛慢慢疗愈,学会了如何从另一文化角度,传承文化研究学者的身份。“身份对我嚟讲,系好有流动性嘅嘢嚟。佢会因为我哋不断嘅经历,我哋不断反思,会有重新嘅塑造。”

其“上善若水”的明信片,引起不少曾经历社运的香港人共呜。(何逸蓓摄)
经历三年,她对多伦多抱有归属感,“我系视多伦多为我嘅家,系好渴望喺度继续生活、落地生根,我都寄望将来会继续努力去,例如喺各种艺术、文化或者社区文化上,承传文化研究学者身份,继续喺里面求生。”
采访、摄影:何逸蓓
T10
>>>星岛网WhatsApp爆料热线(416)6775679,爆料一经录用,薄酬致意。
>>>立即浏览【移民百答】栏目:新移民抵埗攻略,老华侨也未必知道的事,移民、工作、居住、食玩买、交通、报税、银行、福利、生育、教育。